康佳再陷十字路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6日 12:37 《環球財經》雜志 | ||||||||
本刊特約撰稿人 何曉晴/文 一方面是技術以及人才的儲備不足,另一方面對海外市場的運營經驗有明顯欠缺。這就是康佳對這幾年海外之路的反思。 今年初,康佳集團高層人士透露,2004年第一大主營業務彩電銷售總量同比增約10%,
這些似乎都足以表明,康佳在市場經濟的海洋中正順風順水,揚帆遠航。 康佳果真那么一帆風順嗎?有種種跡象表明,康佳好像又處在新的十字路口。 高層頻換藏玄機 康佳是一家生產經營彩色電視機、數字移動電話及其配套產品(如高頻頭、模具、注塑、包裝)的電子制造和通訊制造行業。它輝煌過,也沉淪過。 1998年,康佳在彩電銷售額上的排名曾首次超過長虹,一度成為彩電業霸主。而2001年,康佳卻出現了自1992年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凈利潤-69979.15萬元,每股收益-1.163元。這一年,康佳采取了長痛不如短痛,一步到位、“一次虧個夠”的會計處理辦法,徹底甩掉了歷史包袱。2002年,康佳徹底走出了連續兩年的下降通道,進入上升發展時期,直到2004年。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從去年12月下旬開始,彩電行業就流傳,康佳集團總裁侯松容因2004年業績不佳,將被康佳集團的大股東華僑城(資訊 行情 論壇)方面“拿”下。 但康佳高層連連否認,稱侯松容“下課”傳聞純屬空穴來風。不過,仔細分析康佳近年來“先空降常務副總裁,數月后再提拔為總裁”的高管任命方式,似乎其中又暗含玄機。 2001年6月,與TCL集團(資訊 行情 論壇)總裁李東生、創維總裁黃宏生并稱家電業“華南三劍客”的陳偉榮去職康佳總裁一職,由時任副總裁的梁榮接任。但2001年康佳巨虧近7億,結果梁榮上任僅10個月,便被調往康佳大股東華僑城集團擔任總裁助理,康佳總裁位置由當時已擔任康佳常務副總裁達10個月的侯松容接任。 而2004年11月18日,康佳發布了一則公告,稱:經總裁提名,董事局決定聘任曾輝為康佳常務副總裁,陳躍華為副總裁。由于梁榮和侯松容都是先“空降”到康佳擔任副總裁、常務副總裁,數月后再調任總裁職務的,因此,去年11月中旬康佳突然增補常務副總裁和副總裁的舉動,耐人尋味。 盡管康佳高層宣稱,2004年總銷售額達到131億元,業績沒有任何問題。但仔細分析康佳2004年第三季度報告,業績其實已現頹勢。 根據康佳去年第三季度財報,去年前9個月,康佳雖然總銷售額達到98.42億元,但9.38%的同比增長率,相比于2003年前9個月總銷售59.2%的同比增長率,增長勢頭已放緩很多。2004年前9個月康佳凈利潤也僅同比增長3.4%,相比上一年同期84.4%的同比增長率,業績也很難令人滿意。 更大的隱患是,康佳存貨數額巨大。2004年6月底,康佳存貨為31.7億元;到9月底,存貨已增加到40.97億元。這就是說,僅去年7至9月這3個月,康佳的庫存就增加了近10億元。這數十億元的庫存,對康佳無疑是個巨大的包袱。 盡管在國內一些調查公司排名中康佳仍高居第一,但實際市場反應卻是另一番情景。康佳在北京國美的銷售就不太樂觀:2004年在本土品牌中名列第4,全年銷售額在5000萬元左右,只占北京國美彩電銷售總額的3%。國美北京分公司總經理王輝文認為,康佳在競爭力上還有待提高,尤其是高端電視下半年業績不理想,后勁明顯不足。 另據北京蘇寧負責人介紹,康佳平板高端電視去年上半年曾經一度排名第一,但下半年銷售量銳減。在北京蘇寧銷售的彩電,創維平均單價約在4500元—4800元左右,TCL也有4500多元,但康佳只有2700元。 這些似乎表明,康佳的業績又回到了上升還是下降的十字路口。這會不會導致公司高層進入新舊交替的十字路口呢?誰敢肯定?誰又敢否定? 大股東:去留之難 雖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在康佳大股東華僑城集團眼里,卻有厚此薄彼之分。華僑城集團控股康佳和華僑城兩家上市公司。同樣為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華僑城不僅在經營上得到集團的鼎立支持,二級市場股價也得到集團的呵護,但康佳就沒有這等幸運了。 3月30日,華僑城集團的全資子公司香港華僑城再度通過深交所大宗交易方式將其持有的4923.88萬股B股(占康佳總股本的8.18%)轉讓給Build United Limited、第一上海證券、日本野村證券及創力發展四家公司。這是華僑城集團自去年8月以來第三次減持康佳的股權。轉讓完成之后,香港華僑城手中就只剩下83萬股康佳B股了。 香港華僑城是康佳的第二大股東。在股份轉讓前,華僑城集團直接持有康佳17494.9746萬股國有法人股,占其總股本的29.06%,并通過香港華僑城間接持有總股本的8.18%,合計持有康佳的總股本的37.24%。在此次股份轉讓后,華僑城集團持有康佳股份縮水為29.06%。 但實際上,在此之前,華僑城集團已擬減持部分國有股權。2004年8月,華僑城集團以每股5.53元的價格,將其持有的康佳5500萬股國有法人股A股,轉讓給安徽天大企業(集團)有限公司。 2004年11月,華僑城集團再次以每股5.40元的價格,將所持深康佳(資訊 行情 論壇)的2900萬股國有法人股,轉讓給(湯姆遜)湯姆遜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而于2004年11月22日,湯姆遜還曾通過深交所大宗交易持有康佳1900萬股B股流通股,占總股本的3.16%。這樣,湯姆遜將合計持有康佳股份4800萬股,占總股本的7.98%。 也就是說,當國資委和商務部正式通過華僑城集團國有股轉讓的申請后,華僑城集團實際控制的國有法人股將只占康佳總股本的15.1%。 有人認為,華僑城集團單憑手中控制的15.1%國有法人股,隨時都有可能失去控股地位。 正是為了開脫市場關于華僑城集團將從康佳全身而退的傳言,去年11月,其新聞發言人姚明華澄清:華僑城集團減持康佳國有股是基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從去年開始國資委要求國有企業加大改革和發展的步伐,核心就是實行股權多元化;二是華僑城集團對于康佳的國際化戰略非常支持,此次與湯姆遜合作也是為了建立更順暢的國際通道,引入湯姆遜是為康佳推動手機國際化進程。集團對康佳充滿信心,還要繼續扶持,目前華僑城集團與香港華僑城合計持有康佳23.3%的股份,仍是康佳的第一大股東及實際控制人。華僑城集團將堅守最后的23.3%,不做撤出康佳的打算。 然而,幾個月之后,香港華僑城將其持有的公司8.18%的股權轉讓得只剩83萬股了,華僑城集團將堅守最后的23.3%的諾言成了一句空話。有人據此判斷,華僑城集團減持之路仍將一直走下去。 但據了解,為了確保對康佳的控股地位,目前華僑城集團成立了一個風險防范小組,主要做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密切關注二級市場的變化,以免華僑城集團的第一大股東地位被人篡奪;二是對康佳的章程進行修訂,從制度和法規方面確保第一股東地位。 盡管如此,但業界一致認為,華僑城集團賣掉康佳是必然的。原因何在?因為康佳的凈利潤日益微薄,而地產行業卻蒸蒸日上。據康佳2003年報,在 1.27億元凈利潤中,與華僑城集團下屬的房地產公司合作開發經營的“波托菲諾天鵝堡D、E棟”項目就貢獻了7500萬元,超過50%。 事實上,華僑城集團的三大主業——旅游、地產、家電通訊,唯有后者有出售意向,近來該集團計劃整體上市的傳言更印證了這一說法,如何淡出康佳從而突出主業,對于華僑城來說成了一個揮之不去的命題。如今股價跌入谷底,其子公司香港華僑城都迫不及待地減持康佳股權,誰又能擔保華僑城集團在今后需要的時候不會繼續減持康佳股權呢? 湯姆遜:若即若離 康佳與湯姆遜“談情說愛”,可以追朔較長時間。2003年11月3日,當湯姆遜與TCL簽訂成立合資公司備忘錄時,康佳一位國際業務負責人不無遺憾地說,湯姆遜的橄欖枝最早是伸給康佳,雙方接洽已達半年之久,不料在康佳猶豫不定之際,被TCL搶了去,并且只用了一個月,速度之快讓康佳無比驚愕。 但一年之后,湯姆遜卻又主動拿出姿態,通過協議轉讓和B股大宗交易兩條路徑,轉瞬之間成為康佳的第四大股東。 據深交所披露的公開信息,康佳B今年3月30日5筆大宗交易的成交價格均為3.16港元/股,遠低于去年湯姆遜投資收購康佳B時3.65港元/股的價格。這很讓人感覺奇怪,湯姆遜在康佳身價高時踴躍登門,而身價低時退避三舍。 事實上,康佳對湯姆遜也談不上忠貞不二。 2004年3月2日,在深圳舉行的康佳2004年數字高清戰略發布會上,康佳高層承認,公司收購德國最大家電企業哥蘭蒂(Grundig)的計劃于一個月前失敗。 據了解,2003年下半年新疆德隆、康佳等中國企業介入收購德國最大、歐洲第二大家電集團哥蘭蒂集團,希望以此進入歐洲市場,但哥蘭蒂最終由土耳其倍科(Beko)公司和英國Alba公司聯合以8000萬歐元價格收購。 此前傳聞康佳在提供人民幣資信證明后,未能及時提供外幣資信證明而出局。但康佳多媒體事業部總經理匡宇斌表示,康佳參與哥蘭蒂的收購戰后,出資一直有自己的上限。考慮到收購哥蘭蒂后,其在短期根本不能為康佳創造效益,還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因此康佳最終退出。 后來,康佳之所以與湯姆遜“眉來眼去”,是因為康佳嘗試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銷售手機,效果不太好,于是才借道湯姆遜。湯姆遜在全球市場上有兩個知名品牌:一為北美市場上的“RCA”,在當地品牌價值排第二;二為歐洲市場的“Thomson”,歐洲份額排第四。另外湯姆遜還有“SABA”等二線品牌,這些都是未來康佳可以利用的資源。 現在,康佳雖然引入了湯姆遜,但絕對不是“唯一”,未來還會通過類似方式引入其它國際合作伙伴。 內部人士透露,在借船出海的戰略上,康佳的打算是分別在日本、歐洲、美國各找一個與湯姆遜類似的合作伙伴。 據悉,日本合作伙伴已確認為早先傳言與康佳合作的日本彩電業老二“船井電機”。在找到船井電機之前,康佳經過了一年多時間“多對多的”的選擇,其中包括飛利浦。與船井合作雙方談判長達8個月。嫁接船井以后,康佳的海外之路將少一些障礙,同時也為其獲取更多的海外定單提高了籌碼。 另有消息稱,目前康佳正與美國一家名列世界500強的公司商談,預計今年下半年可確認。消息人士說,合作方的目的不排除有類似于湯姆遜之處,即傳統的彩電企業利用自己的品牌借康佳進軍手機市場。但是他沒有透露該美國企業是否會以股份轉讓形式進駐康佳。 反正,這一兩年來,康佳一直在與一些跨國企業談,經歷了初時的合資甚至并購的沖動之后,康佳進行反思:合資或者大規模并購對中國企業而言太快,一方面技術以及人才的儲備不足,另一方面對海外市場的運營經驗有明顯欠缺。因此,在這方面,康佳頗有些舉棋不定。 海外市場:路在何方? 與國內其他家電企業相比,康佳的最大短板是出口。出口業務落后于長虹、TCL等企業。 康佳稱,“彩電、手機和海外三大業務穩定成型”,但海外業務卻不敢恭維。2002年,康佳外銷彩電雖然達73.76萬臺,比上年增長16.84%,但僅僅是為自己贏得了一張國際牌而已,外銷業務已陷入虧損邊緣。2002年,外銷彩電收入雖然達45259.53萬元,但成本高達44799.89萬元,毛利率僅為1.02%。彩電外銷的數量雖然增加了,但收入反而比上年減少了10.49%。 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加之缺乏經驗和人才,海外子公司虧損嚴重,多家歇業。2002年,董事局批準美國康佳電子有限公司、康佳電子(印度) 有限公司及太平洋康佳有限公司歇業,按100%共計提長期債權投資減值準備13656.70萬元。此外,印尼康佳貿易有限公司連年嚴重虧損,經董事局批準予以暫時歇業,將應收該公司的應收賬款2539.17 萬元也計提了100%的特殊壞賬準備。 禍不單行。2004年5月14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就中國對美出口彩電反傾銷案做出了終裁投票,認定中國彩電在美國傾銷成立。根據美方最后確定的中國出口彩電傾銷幅度,廈華為5.22%,康佳為9.69%,TCL為21.25%,長虹為26.37%;其他應訴的5家企業平均傾銷幅度為22.94%,而未應訴企業的傾銷幅度則高達78.45%。 反傾銷案失利后,意味著中國彩電企業每年3000萬臺左右的美國彩電市場將無利可圖。中國企業在美國的彩電出口面臨危機。 對于這樣的結果,康佳在感到“遺憾和憤慨”的同時,積極尋求應對之策。康佳多媒體事業部總經理匡宇斌表示,年銷量3000萬臺的北美市場是康佳絕不放棄的制高點,在堅持應訴的同時,將另尋新的海外領地。 這時,與美國同處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墨西哥,成為康佳發展的海外重鎮。 據康佳品牌中心常齊領總經理介紹,由于美國對國外產品的判定是基于產品的原產地,因此將產品“移植”到國外生產能有效地規避反傾銷風險。在美方提出反傾銷指控不久,康佳就于2003年10月“落子”墨西哥,建立生產基地,該基地2004年5月全面啟動,專門生產針對供應美洲市場的產品。這樣,康佳彩電被反傾銷的風險將極大地得到規避。 另外,康佳在國內掀起平板彩電風暴的同時,出口業務也出現了重大轉型。伴隨著其出口模式從原來的低價規模型出口向品牌高附加值轉變,到去年11月下旬,康佳彩電出口量為2003年同期的202%,銷售額為同期的254.59%。 在新的出口模式主導下,康佳海外布局的印尼、泰國、土耳其等制造基地也開足馬力,形成對北美、歐洲主流市場的完整出貨供應鏈條。同時,康佳在泰國、印尼布局的生產基地也為拓寬東南亞市場奠定了基礎。 目前,康佳國際品牌運作實行兩條腿走路策略,同步推進自有品牌和OEM出口兩種方式。2004年以來,康佳為海外客戶訂制產品已經超過100款,占到總出口量的4成。當前,康佳自有品牌出口占到63%,在澳大利亞、東南亞、中東各國,占據了市場的重要位置。目前,康佳已經占到接近18%的澳洲市場份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康佳在印度失利后又卷土重來。康佳調整了進入當地市場的方式,從投資設廠改為以貿易為主,利用當地的渠道與合作伙伴。因為“以前的模式投資大、收益小,現在我們采取了更加穩健的做法。” 康佳從前年底起,聘請了一位印度人作為康佳在印度的商務代表,充當商務處的功能。負責康佳海外業務的香港康佳助理總經理常東日前透露,自去年康佳在印度銷售了5萬臺彩電后,今年計劃銷售量增長至8萬臺。 康佳目前十分重視印度市場,并將其與俄羅斯、巴西一起列為歐美重點市場之外的“次重點市場”。因為印度市場潛力非常巨大,傳統顯像管彩電每年都以15%~20%的速度增長,而且最近印度還將彩電進口關稅下調了5%。 當前,雖然康佳的國際業務有了起色,但康佳人更有了刻不容緩的緊迫感。匡宇斌說,“國內市場還能有多大增長呢?所以,海外是康佳彩電銷量增長的戰略重點。” 對中國家電企業而言,海外擴張有四個辦法:一是合資并購,“這種方法快,但對資本實力運營要求高”;二是找一個有優勢的合作方,互補性地開拓全球市場,“不是誰吃掉誰,并購是強弱關系,合作是協同,是優勢互補,這是戰略合作”;三是OEM,利用給國外大品牌做OEM的方式出國;四是以自有品牌的名義出去,此種方式目前看來機會還不大。而對康佳來說,幾種方式“組合的道路”或者更適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