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全流通問題需要全新的國資保衛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5日 13:58 中國經濟周刊 | |||||||||
4月份,中國證監會和國資委先后表態: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目前已具備條件、時機已經成熟。沉寂多時的股市“全流通問題”再度熱鬧起來。 但細細分析,證監會和國資委的表態差別頗大。如證監會高層認為“目前已具備啟動試點的條件”;國資委主任李榮融的表態則是:我們也認為時機成熟了,現在有條件來研究,關鍵是推出后要給各方信心,倒不在于價格低點高點,在這個問題上,國資委要做的就是
“不同股、不同權、不同價”的股權分置現象是中國股市與生俱來的先天不足,三分之一的流通股與三分之二的非流通股造成了事實上的股權割裂、隔離和對立的現實,為本來最能體現市場經濟先進性的證券市場設置了體制基因式障礙,上市圈錢和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等成了中國股市的通病。 解決全流通問題已經是眾望所歸和大勢所趨,目前的爭議焦點在于方案選擇,最大爭議應該在證監會和國資委之間。作為監管者,證監會當然希望讓股市早點活起來,快點火起來;而作為中國股市最大的終極股東、即2/3非流通股的最終所有者的國資委,正如李融榮所言,“國資委要做的就是管好國有資產”。 從各自的職能定位看,證監會保護的是投資者,特別是流通股的投資者和公眾投資者;而國資委保護的恰恰是非流通股,即國有股。因此,股權分置問題的最終解決,首先需要這兩大監管者之間如何在盡可能公平的前提下,盡可能平衡雙方利益。但鑒于雙方職能和目標的差異,短期內達成一致的期望并不樂觀。 股權分置能否徹底解決,證監會與國資委之間如何平衡,目前最大的障礙恐怕還是對于國有資產保護的觀念轉變。國資委成立前,財政部是國資的代表者,與證監會在某些問題上就時有齟齬。因為保衛國資一直是占主流的思路,而且開辟證券市場的最大初衷也是為了拯救國企,這在一定程度上令證監會在發展股市的某些方面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值得反思的是,一開始就定位于幫國企脫困、為國企輸血的中國股市,在流通股股東和公眾投資者付出巨大代價之后,是否實現了依靠股市拯救國企的預期效果?多年來,股市確實解決了國企的輸血問題,但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質量等造血功能并沒有根本實現。最終結果是等投資者用腳投票、股市陷于低迷后,侍寵而驕的上市國企又成了無源之水。 全流通問題,實際上是另一個層次上如何國退民進的問題。全流通在短期之內或許會使國資損失一部分,但從長期看,全流通的實現可以激活股市,整體的國資不僅不存在保值問題,而是可以實現增值。 上市公司本來就是公眾企業,只不過股權分置的存在和產權流通性的不一致,大大強化了國企與民企之間的概念區別。民富才能國強,讓利于民才能于國有利,放棄與民爭利本來就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所為。因此,對股市國資保護的觀念轉變,也應是政府職能觀念轉變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此基礎上,證監會和國資委不應在保護國有資產的觀念上有根本性分歧。解決了這一“心病”,全流通難的癥結才能根除,股市才能真正“康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