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資券商是改革不可避免之成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1日 01:00 中華工商時報 | ||||||||
張立棟/文 從注資國有銀行開始,“能否用同樣方式解決券商問題”成為財經界談論的熱點話題之一。 而且,隨著討論的升級,就連具體數據都已經流傳開來,說是600億元人民幣。
注資,必然有道德風險,這是筆者一再重申了的。而如何控制風險,明白買單的具體項目和出處才能讓我們的一次次注資發揮應有的效果。 注資,意味著國家買單包賠國有機構的經營性或者是政策性的損失,而這樣就存在很大的道德風險,盡管我們知道排除道德風險前提下,國家拿自己的錢解決自己所有企業的困難符合邏輯。 于是,關鍵就落在了道德風險上。如何考察風險,不讓錢打水漂就是應該著力考慮的問題。 如何考察風險?現在管理層有了一些比較明確的方案,其中比較引人注目的就是對券商進行分類。明確風險形成的原因及來源,形成在同一大原則之下的不同解決方案。 此外,證監會4月初向各證券公司下發《關于推動證券公司自查整改、合規經營和創新發展的通知》。要求券商重點查清客戶交易結算資金、資產管理、證券自營、國債回購、賬外經營等容易發生風險的方面,并且要求在4月底前完成自查,提交自查報告和整改計劃,6月底前制定并上報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獨立存管方案。 這份《通知》被認為是管理層對券商問題進行全面解決的開始。 那么,全面解決還最終要靠資金支持,所以,這一切檢查和分類工作之后就需要注資。 作為目前解決券商實際問題的方式,注資其實屬于無奈而現實之舉———至少到目前為止,在解決券商一攬子問題方面,市場沒有對其他方案達成較為統一的關注焦點。 所以,在沒有最優解決的時候,我們不得不考慮次優選擇,所以還得就注資談注資。 應該說,國家不太可能在券商 問題和風險沒有摸清之前承諾對其注資,否則會掩蓋券商的道德風險。這樣的論調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 在前面說了那么多注資的理由之后,我們也不妨聽聽反對者的意見———有人表示,對券商進行“救助”的行為放大了券商和市場的風險,投資者的損失會更嚴重。更有人指出,券商的問題不是資金的問題,越注資窟窿越大,風險也就越大。如果注資在市場上形成示范效應,將產生嚴重的后果。其他券商看到有人埋單,會進行更加瘋狂的違規活動而“有恃無恐”。 這些現象應該說是不可避免的,但解決問題不能只看技術層面的損益,不能簡單地用會計手法來測算改革的每一步措施。 應該說,我國證券市場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在政府的推動下由上而下形成的。在發展初期,證券市場并不是按照嚴格的市場原則進行,在政府主導下,我們側重于發展。而對本應按照金融企業要求市場化運作的證券公司,出于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資源配置更傾向于國企資本金的充實、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以及對重點行業的融資和市場資源的再配置,為推動證券市場發展,政府更多地強調發展證券市場。在監管相對讓位于發展的市場環境下,券商今天的問題,普遍都是發展中的問題,也是證券市場十幾年發展付出的代價。 我們不排除一些券商的問題,比如違規經營、比如違紀違法,而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也并不在少數。但這些問題和券商作為股市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承擔的成本相比,并不能成為任其自生自滅的理由。 股市需要理性的投資者,更需要健康的上市公司,此外,健康的中介機構如券商更是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如果舍其一端而不顧,即用所謂的“泛市場化”眼光來評價其發展,則會令市場陷入無法自拔的認識怪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