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股市評論 > 拯救股市 > 正文
 

重重利好難敵無形之手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股市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01日 07:22 證券時報

  一年前出臺的“國九條”曾帶給中國股市太多想象,投資者也期待著2005年真正能成為“轉折年”,從而結束滬深股市持續長達4年的低迷。

  然而,股指執迷不悟般一路下挫,甚至在3月末毫不留情地數次改寫近6年來的最低“紀錄”。

  經歷了一次又一次期許和失望之后,數千萬股民發出了同一個疑問: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股市?

  重重利好難敵“無形之手”

  3月30日,上證綜指報收于1172點,再度創下近6年來的新低。與2001年6月14日創下的歷史最高點2245.43點相比,幾乎跌去了一半。

  另一組數據的對比也許更令人悲觀。3月30日滬市市價總值為2.42萬億元,流通市值不足6800億元。而2001年6月末的兩項指標分別達到3.12萬億元和1.05萬億元。這意味著即使不算通過新股發行和再融資籌集的資金,過去4年內二級市場“縮水”幅度也超過了三分之一!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所長、中國證券業協會下屬中國證券分析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迅雷做過這樣的統計,從1994年至2004年,中國名義GDP增長了290%,如果上證綜指能夠和GDP同步增長的話,現在應該超過3500點。“以目前1200點左右的位置,再扣除10年來55%左右的通貨膨脹因素,10年長期投資至今,投資者不僅顆粒無收,還要遭受資本貶值。”

  不可否認,去年年初出臺的“國九條”曾因為顯示了中央政府發展資本市場的決心,而令市場參與各方歡欣鼓舞。作為落實“國九條”的具體行動,此后管理層也確實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增加資金供應量、降低投資成本的利好政策。

  然而,無論是降低印花稅,還是允許保險資金入市,接踵而至的利好并沒能改變什么。股市在邁進2005年后仍然難以停止下跌的腳步,這一輪跌勢更在不斷創下新低后迎來了令人尷尬的“高潮”。

  上海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陳曉升將市場的下跌歸結為“無形之手”的推動。國際鐵礦石價格猛漲、石油價格再創新高,以及上海房貸政策的轉向,令市場所擔心的“上半年出現上游行業業績增長速度乃至業績見頂的可能性”提高了。

  重重利好難敵“無形之手”。對利好的麻木冷漠和對利空的反應過度,顯示出中國資本市場的極度脆弱。

  “缺血”的背后

  對于患上了“缺血癥”的中國股市來說,資金似乎應該是最奏效的調節器。全國人大常委會財經委副主任周正慶也不斷呼吁,“必須從解決資金供求嚴重失衡入手,確保合規資金源源不斷順暢進入股市。”

  然而管理層源源不斷的“輸血療法”卻沒能救市,更無法恢復股市的元氣。“缺血”的背后,是大量的輸血者找不到可以提供長期穩定回報的受血者。“不分紅”現象使得投資者根本無從分享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長的成果,更令資本市場的吸引力喪失殆盡。

  與國內市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批境外上市企業卻因為業績優良、回報豐厚而成為海外資本市場的“明星”。2004年,中石油憑借壟斷經營獲得了超過1000億元的巨額利潤,但作為利潤的提供者,中國的股民沒能從中獲得一分一厘的回報。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中國移動等眾多大型企業身上。

  上海證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銀教授認為,過去國內市場容量有限,加上上市條件嚴格、上市周期過長,大型企業選擇到境外籌資尚情有可原。但眼下市場規模和規范化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語,如果優質企業仍將海外市場作為上市首選,“對發展我國資本市場極為不利。”

  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朱從玖更直接把吸引大企業在A股市場上市和“紅籌回歸”列入上證所2005年的工作重點,并表示如果聽任大企業到境外上市,“國有資產將面臨被低估的危險。”

  對于“聞擴容而色變”的中國股市來說,大型企業的回歸或許會帶來難以承受的資金壓力。但在朱從玖和胡汝銀看來,付出這種“陣痛”的代價是值得的。因為惟有市場擁有可以提供長期穩定回報的藍籌股群體,才能吸引更多合規資金入市,才能真正治愈股市的“缺血癥”。

  “政策救市”不如“信心救市”

  伴隨股市持續下跌的,是市場對“政策救市”呼聲的日漸高漲。“市場穩定健康發展時,不需要政策干預。當市場持續低迷,上證指數(資訊 行情 論壇)從2200點跌到1200點,在這種情況下,必須用政策積極引導解決這個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周正慶說。

  “政策救市”在成熟市場其實不乏先例。1987年美國遭遇股災,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上任第一件事就是下令銀行“開閘放水”,股市需要多少資金就供應多少。1997年香港也曾動用1000億港元救市。而“9.11”后,美國總統發表不下20次講話,最直接的內容就是要“相信美國股市”,甚至下令券商不準賣出股票。

  實際上,股市是虛擬經濟,更是信心經濟。對于在低迷中渙散了人氣的中國股市來說,“政策救市”不如“信心救市”。或者說,管理層制定“救市”政策的首要原則,應該是恢復股市投資者的信心。

  上海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陳曉升認為,中國經濟能持續健康地發展,上市公司的質量就能不斷地提高,市場各方主體就能有一個健康發展的態勢。如果管理層能通過保持市場的供求平衡,讓市場有休養生息的空間,并在基礎制度建設的過程中真正將投資者,特別是公眾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放在重要位置上,投資者信心就會逐漸恢復,市場出現轉機也完全是有希望的。

  李迅雷也表示,股市要出現真正的轉機,一是要盡快解決股權分置等妨礙市場規范的制度性問題,二是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從去年的“國九條”,到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資本市場的近百字論述,種種跡象表明,中國政府正致力于為投資者提供一個更有效、更理性的資本市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投資者或許可以更樂觀地看待目前股市的下跌。

  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則表示,2005年新增可投入A股的基金總規模有望達到800億元;QFII資金總規模有望增長到50億美元;企業年金和社保基金可投入A股市場的資金分別達到400億元和350億元。另外,銀行設立基金公司也將直接給股市帶來近百億元的資金。

  如果長期困擾股市的“資金饑渴”得到緩解,如果富有投資價值的上市公司越來越多,如果陸續出臺的股市新政令市場信心逐漸恢復,2005年的中國股市或許并不需要“救市”。(據新華社電)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春意融融
綠色春天身臨其境
水藍幸福
海螺愛情精彩圖片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