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周刊:爭議紛紜 國九條為什么使不上勁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0日 14:18 《商務周刊》雜志 | |||||||||
欄目:稻粱之謀 □文 縹緲 近期,在中國證券市場,正在進行一場具有相當規模的“觀念對決”。新的一輪政策轉型,迫使所有的投資者都要把最大的精力用來關注中國的股市,問題在于,關于中國股市
但由于討論各方的扭扭捏捏,誰也不把話往明了說,于是,全中國的投資者就聽到大量“似是而非”的爭論:比如關于“中國股市殖民化”、畫餅充饑的“流通股東的補償方案”,莫不如此。 如果《國九條》的抓緊落實,被轉化為一個“解決股權分置”的問題,那么,《國九條》就有“架空”、“被廢”的危險。這是因為,解決“股權分置”的問題,在我國還存在著種種制度方面、成本方面以及法律方面的障礙,絕非“今天落實、明天落實還是后天落實”那么簡單,更不是“少數人”可以議定、可以實行的內容。 所以,對于市場諸多“爭議”,大家要體會到市場各方的真實意圖到底何在,切不可對一些十分明顯的信息視而不見。其中最重要的,在于以下三點: 首先,《國九條》沒有明確的操作方案,也沒有明確的時間表。所以,在文本方面雖然“精雕細琢”,在操作方面卻難以發揮; 其次,在中國股市,沒有買方,只有賣方,一個在九天之上,一個在九地之下。股市是“賣方”的天堂,是“買方”的地獄。按道理說,“閉門造車,出門合轍”,但結果卻是多空失配,“有車者無轍,有轍者無車”,無論股票還是基金,市值基本“沒譜兒”,價值同樣“沒譜兒”; 其三,至今為止,“打通銀證”的進展不大,相反,保證金托管制度改革、新股發行詢價制度改革、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權轉讓,都令資金狀況更趨緊張。盡管春節開市之后,商業銀行已經可以獨立設立證券投資基金,但距真正的打通銀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說的再深一點,如此市場,是否具備可以落實《國九條》的基礎,也是值得懷疑的。股市是什么?股市是股票的交易市場,是連接企業與投資者的“有機體”。企業在股市融資,保證了很多上市公司的發展,但這是在外部資本注入的條件下才實現的發展,一個不能“派息”、不打算“逐年返還股本金”的上市公司,不應歸屬于股市,而應歸屬于難民署之類“慈善救濟機構”。 自《國九條》發布以來,市場屢創新低,投資者損失累累,卻只贏來大盤股還將“不斷發行”的市場傳言。正所謂“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事實上,對于“中道而呼”的《國九條》,這“斗升之水”,是需要盡快打通銀證。河流必須流入大海,金融市場必須與資本市場同榮共辱、共存共亡,“銀行的瞎子”必須背上“股市的瘸子”。 最簡單的,為中國資本市場的長遠考慮,當務之急,也須照顧股市最低限度的“生存需要”:首先讓股市的資金能夠流動,獲得基本的動態平衡,這是任何一個股市,理應得到的生存條件。非此,《國九條》休矣! 《國九條》的解釋空間很大,但它也不是沒有缺陷。在資本市場,任何選擇,均會遭受“市場的懲罰”。每一個投資者,都是活生生的、有警覺的社會個體,他們會隨時參與博弈,或者作出一個意外的犧牲,進行實質性地干擾。他們的所有選擇,都會是不和諧的,會給市場增添無數“選擇性障礙”,而且早已形成一種本能,這才是市場最基本的理性與形態。 事實上,中國股市的很多問題,比如“解決股權分置”,從來都不是一個“決策問題”,而是一個“操作問題”,這就更不能沒有金融市場的參與,要想真正解決《國九條》的具體落實,路途仍很遙遠,時機仍未成熟。 有很多人,其中包括大量的專業機構,他們對于當前中國資本市場的壟斷程度的基本估計太低,所以他們永遠也無法理解一個壟斷市場之下的游戲規則:“重要的事情都是簡單的,而簡單的事情是永遠也沒有辦法做到的。” 沒有任何事實可以證明,管理層可以對此“估計不足”。至今為止,除了“九條”中“最容易”的一條與“最困難”的一條,還有七條沒有進展。可悲的是,我們對于《國九條》這一資本市場中最新游戲規則的認識還遠遠不夠深入:為什么有的條款見效,有的條款沒有見效,值得我們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