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股市評論 > 《法人》2005 > 正文
 

法人:知名公司東窗事發 公司治理鏡鑒國家治理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2日 15:43 《法人》

    特約撰稿 袁幼鳴

  治大國若烹小鮮。于現代經濟社會,國家治理與公司治理存在多層次、多向度內在關聯。中國內地公司治理狀態折射著國家治理取向。在一定意義上,完善國家治理須先治理好作為社會經濟細胞組織的公司;與此同時,公司治理難題又是國家治理困難的縮影——其破解有賴國家的制度供應,正為國家治理進步標示著方位與路徑。

  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內地公司步入丑聞高密度爆發期。從國有企業到民營企業,從中央企業到地方企業,一家接一家知名公司東窗事發,決非偶然現象。分析近期公司丑聞中的典型案例,不僅可管見公司治理的要害,也能鏡鑒國家治理之正途。

  中儲棉:央企大漏洞是如何形成的

  2005年1月13日,又有一個國企“巨無霸”——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倒下了。而就在中儲棉事件曝光前數日,國資委向社會公布了一項審計結果:中國181家中央企業有20%資產縮水20%以上,還有20%資產縮水10%以上,也就是說,181家央企有近一半沒有實現最起碼的資產保值目標,更甭說實現資產增資,系民間所言的“敗家子”。

  以中央企業為代表的中國內地大型國企總體上何去何從的重大課題,構成了中儲棉事件凸現的背景。中儲棉事件則直接在亞層次上充分暴露著大型國企治理的巨大制度漏洞。新華社電訊所揭露中儲棉事件核心事實觸目驚心:這家2003年3月方設立的中央企業,職責本是承擔平抑棉價、穩定市場,促進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實施的功能,卻于當年10月起,利用行政性壟斷許可,累計進口棉花達20多萬噸,豪賭國內市場棉價上漲。結果,投機失敗,巨虧近10億元。

  造成國有資產巨虧有人擔責,但新華社電訊稱,中儲棉總經理雷香菊將虧損的主要原因歸咎于國家的宏觀調控形勢,中儲棉進口棉花每一筆都經過了國家發改委同意。而國家發改委對此則表示,中儲棉進口棉花主要是企業經營行為,中儲棉棉花儲備業務由發改委指導,經營性業務則不屬于發改委指導的范圍。

  新華社評論只好無奈地說:“我們看到有關方面都在為自己辯護,讓責任歸屬云山霧罩一時很難辨別,有待有關方面撥開迷霧,分清責任,給人民群眾一個滿意的交代。”

  驚詫過后,分析中儲棉事件釀成深層原因,又會發現問責對象不明實屬“情理之中”,因為制度漏洞昭然若揭:中儲棉既承擔著管理國家棉花儲備的功能,又被賦予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市場主體性質,兩廂游走豈不是輕而易舉?中儲棉本身就是一個怪誕事物,現在,雖然闖出了彌天大禍,要“坐實”責任人決策時的“主觀故意”,照樣殊不容易!

  中儲棉事件為大型國企治理再次拉響警報:一是要遏制類似事件不斷出現,首先在性質界定上,必須對181家中央企業進行一次大甄別,把承擔“政策性功能”的“企業”從中央企業中區別出來。在此基礎上,要么讓它們“回歸”到事業法人序列,最起碼要解除它們的競爭性市場主體功能,同時進行專門的分類管理。

  市場經濟發達國家也有提供“準公共產品”國有機構,它們無不處于功能單純狀態。至今中國習慣于把承擔“政策性功能”的“企業”視為“大內侍衛”,不僅賦予經營權力,而且多給予行業壟斷許可,誤以為它們獲得壟斷利潤對執行政策任務有益處。這是對市場經濟基本概念缺乏認識的表現。事實已一再證明,這類“企業”也是“理性人”,“大內侍衛”身份不僅不利于它們做大做強,相反會縱容它們胡作非為——造成公有財產巨大損失后甚至無法追究責任。

  二是必須全力推進大型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速度。新華社電訊透露,在公司內部,中儲棉決策進口巨量棉花由一個人說了算的。建立企業制衡機制的重要性誰都明白,但現實的諷刺是,國家國資委的有關構想竟然為“用3年左右時間完善大型國有企業的董事會制度”。按照這個3年時間表,必有一批企業尚未等到“完善董事會制度”那一天,已經玩完。

  不僅如此,觀察部分現正試點董事會制度改革的中央企業,可以發現它們聘任獨立董事的進展總體上慢如蝸牛。對于“理性人”來說,“內部人控制”永遠誘惑十足,填補制度漏洞自然需要強制性變革力量有力推進。

  按照國家憲法精神,任何人與機構都必須接受監督與制約。道理上,越是位高權重、責任重大的個人與機構越應該受到監督與制衡,至今在公司治理上,確有一種“豁免慣性”在或明或暗地作祟,越是“高級別”企業、大型企業,接受的監督與制衡越不充分。中儲棉巨虧公有財產而追究責任人成難題案例顯示,國家憲法精神理當得到全面落實!

  中航油、川長虹:終結“企業家人治神話”

  近期中國內地公司丑聞成因既有交叉共性,又有類別特征。中航油事件與中儲棉事件呈現交叉共性,四川長虹事件又可與中航油事件歸于一類。

  它們均系國資控股上市公司,一個在境外上市一個在境內上市;它們均在境外市場豪賭公司資產一敗涂地,一個押寶石油衍生產品,一個下注海外經銷商;它們均充當了追求部門與地方利益的急先鋒,與市場壟斷地位升級和GDP政績獲取密切關聯……最后,它們共同終結了一種表面上“企業家明星”在前臺行走,實際上由利益集團所支撐的“企業家人治神話”。

  2003年11月30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簡稱中航油)發布公告承認,因進行投機性石油衍生產品交易失敗,虧損5.5億美元。丑聞隨即引發了境外上市中國國資控股公司公信力危機。國際輿論一致指稱中航油巨虧事件是繼1995年里森搞垮巴林銀行以來,新加坡爆發的最大金融丑聞。

  中航油事件前臺罪魁禍首為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副總經理兼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總裁陳久霖。陳久霖一度被“塑造”成亞洲級的“商業領袖”,東窗事發后公眾發現,這個年薪超過2000萬人民幣的“打工皇帝”,將一個默默無聞小公司運作為新加坡股市明星,靠的并非什么個人商業才能,而是中航油對國內航空燃油進口權幾近100%的行政性壟斷。

  來自陳久霖老同事的評價是,此人既不懂國際貿易又不懂石油市場,由數年前的“一般干部”竄升不受節制的一方“國企諸侯”,“政治明星”的成分居多。

  陳久霖之所以能夠搞垮中航油,超越現代公司規則的人事安排授權負有更深一層的罪責。不難發現,存在于國資控股上市公司的另類企業文化應該為中航油丑聞承擔較為接近本質的責任。所謂另類企業文化就是,在國資企業中,存在一種與現代企業制度不匹配、不融合的企業文化,導致公司即使形式上建立有法人治理結構,實質上仍由不受制約的意志決策運作大事,或者是“一把手”說了算或者是其他形式,它令現代企業得以存續的國際公認與公用的游戲規則流于擺設。

  那么,為什么另類企業文化會在中航油之類國資上市公司中大行其道呢?究其接近本質的原因是,以“私相授受”的權力傳遞方式“塑造”所謂的一把手便于“人治”,而“人治”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追逐利益集團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

  中航油根本就不具備從事石油衍生產品交易的許可。按照國資管理部門的規定,為規避石油現貨價格風險,數家大型國有石油企業可以在國際市場從事以套期保值為目的的期貨交易,至今未允許任何企業涉足投機性石油衍生產品交易。中航油2003年即進行石油衍生產品投機,一度如初進賭場的新賭徒,嘗到些甜頭。事發前,控股公司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從未對此干預,并無法佯裝不知,因為,作為上市公司,即使對于投資公眾,中航油財務報表也顯露了其“投資收益”。

  簡而言之,中航油拿公司資產豪賭一旦成功,有利于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在與三大石油巨頭壟斷對壟斷的博弈中獲得利益,這一利益最終將體現為落實到個人的政治好處與經濟好處,是一些人對陳久霖不加約束,相反助長其凌駕于公司治理結構之上的顯著原因。

  與中航油相比,四川長虹丑聞性質的惡劣程度有過之無不及。2003年12月27日,四川長虹發布預虧公告稱,全額收回公司美國經銷商APEX公司所欠賬款存在較大困難,公司董事會決定對該項應收款計提壞賬準備3.1億美元。

  如果說中航油違規豪賭石油衍生產品慘敗還有多空判斷一念之差、開弓沒有回頭箭等技術借口,而四川長虹在數年時間內,把價值數十億人民幣實體經濟產品,一個集裝箱一個集裝箱地運送給一個涉嫌詐騙的美國注冊公司,令人惟感匪夷所思。

  在APEX公司控制人季龍粉因拖欠中國內地數家“國”字號電器出口商貨款早已聲名狼藉之后,為什么長虹還會送充當敢死隊,是一個尚待解開的謎。不過有一點確鑿無疑,長虹是一家長期為地方政府深度介入的上市公司。它對所在城市GDP 的貢獻達到了驚人的高度。

  在中國多數地方政府至今習慣于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注解為直接介入微觀經濟活動的大背景下,地方龍頭企業的治理結構往往屬于紙上談兵。

  在政府與公司之間,“長官意志”最契合的接軌對象自然是“企業獨裁者”。于是,人們通過媒體報道可以發現,似乎長虹一旦缺了擔當“一元化領導”的龍頭老大,明天就會停止運轉。長虹前負責人倪潤峰之個人之進退達到了用“退位”與“復辟”指稱地步。

  雖然“企業獨裁者”的“一元化領導”是反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前提設置,對“企業獨裁者”需要卻營造了神話企業家的氛圍。倪潤峰正是中國內地企業家被神化的典型。在一個集體無意識存在造神傳統的社會內,神話企業家一點都不難,既然陳久霖這樣的“一般干部”也可被神話,像倪潤峰這樣的國企發展功臣,做過不少有益工作的人,又有什么障礙呢?

  最終成為長虹爛賬的對APEX公司超過40億人民幣應收帳款,正是發生在倪潤峰2001年“復辟”后掌控公司期間的。其中有多少責任源自“長官意志”?有多少責任該由“獨裁企業家”承擔?也許將為巨額公有財產損失“埋單”的公民們永遠也無法得知。

  中航油事件和川長虹事件接踵而至,以巨虧公有財產為代價,宣告了“企業家人治神話”破產。其啟示首先在于,至今籠罩在“企業家人治神話”陰影中的公司大量存在,這種狀況必須從根本得到改變,否則,公眾將不斷目送公有財產化著縷縷青煙。更進一步,其對易于創造神話、接受神話集體無意識形成棒喝,于國家治理層面亦提供了反思線索。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公司治理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聚焦2005春運
世界新聞攝影比賽
2005年CCTV春節晚會
CBA全明星賽球迷投票
澳網公開賽百年
2005新春購車完全手冊
北京2月新推樓盤一覽
新春購房打折信息
《漢武大帝》連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