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失語的訴訟 背后是誰的缺位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17日 17:44 和訊網-證券市場周刊 | ||||||||
本刊記者 李中東 看 看吧,在以時間為橫坐標的上市公司訴訟走勢圖上,那條急沖上升的紅色直線在2004年這個節點上撞倒了誰? 最顯眼的該是德隆。危機爆發之后,大規模訴訟潮涌而來,到現在為止,已經披露的
如果解剖一下這只駱駝,就會再次驗證《證券市場周刊》在先期的報道中對于訴訟源頭的分析:與德隆系相關的訴訟中,主要以委托理財、貸款擔保以及關聯方占款等為主,這與上市公司訴訟總體狀況相符。 沒人可以否認,上市公司訴訟正處于快速上升通道中。2001年A股市場平均訴訟損失為350.11萬元,2003年高達15494.23萬元。獨家上市公司訴訟損失的最大數額也由2001年的71540.00萬元,迅速增長到了2004年的291916.00萬元。 同樣沒人能夠否認,投資者是上市公司訴訟的最大受害者。然而,悲哀產生于投資者集體失語。 在2004年中,創維數碼董事會主席黃宏生受到香港廉政公署檢控,罪名是涉嫌盜取公司資金。這卻令屢被大股東傷害至深的滬深上市公司和公眾投資者不平:同樣是大股東侵占,在香港是“違法”要受法律制裁,名譽受損、利益被處罰;而在滬深股市,此類行為的狀況卻是——“法不責眾”背后的“無法可依”。 “我們還沒有直接的、專門針對大股東及其他關聯方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刑事處罰條款,這就使得法治的效果將大打折扣,造成關聯方占款屢禁不止、清欠進展遲緩。”有法律專家指出。 同時值得關注的還有今年年初在香港和紐約上市的中國人壽。其在上市3個月后在美國遭遇集團訴訟,原因是投資者指其隱瞞母公司的巨資違規事件。同時在香港和紐約上市,中國人壽被國家審計署查出巨額違規資金一事也由香港媒體率先報道,但為什么是美國投資者而不是香港投資者把中國人壽告上了法庭? “‘辯方舉證’和‘投資者集體訴訟’這一‘美國特色’的、對投資者非常有利的制度保證了投資者利益。”據律師介紹,集體訴訟實行“默示參加,明示退出”的原則,任何投資者只要不明確表示放棄,都將分到應得的賠償份額。 同樣是公開的市場,同樣都是投資者,何以三重天呢? 其實,內地投資者中亦有勇者。一大慶普通股民李凱在2004年上法庭向蓮花味精(資訊 行情 論壇)大股東蓮花集團索賠100元,只為“討個說法”,但卻生生挨了嘴巴子——本應同為受害者的蓮花味精竟對法院說:“李凱要求大股東在3個月內解決資金占用問題沒有法律依據,”并且,“法院不應受理此案”。 投資者不敢言是由于太明白——“槍桿子里面出政權”,而他們的現實狀況是——兩手攥空拳。那桿槍該誰造呢? 美國證券市場也并非一開始就法律健全,但不斷爆出的上市公司問題令他們不斷吃塹長智——完善法律。而我們呢? 據統計,目前證券民事賠償案立案超過2000件,但是,法院真正判決的案件還只有大慶聯誼(資訊 行情 論壇)一起,很多案件還在漫長的等待中,而且,有些案件雖然已開庭審理完,但遲遲不判決。 投資者失語的背后是誰的缺位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