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很多投資者交流,人們似乎有些懷念前10年的那種強大的人力調控時期。跌得低了,一聲令下,大機構一起進入,抄底,救市,股市在半小時內可以轉危為安,漲150點。漲高了,又發發火,生生氣,眾機構一起撤退就跑,一下子可以跌100—150點。股市完全“人格化”了。現在回想起來,當時那種人格化的、調控極強的股市,也許倒是很符合“中國國情”,是切合實際的了。
但當前股市跌成這樣,我們做了多少不合國情的事?
(1)詢價制中漏洞百出:首先,為什么不是全國幾千萬投資者一起參加詢價,而讓70家機構來詢?不是以老股的份數配售,與當前的以資金打新股有何區別?風險大的二級市場,誰肯去沖鋒陷陣呢?第三,詢出個華電國際2.54元(市盈率14倍)電力股板塊大跌,8—9元的長江電力還有多少上升空間呢?
這個制度有很多違反“三公”原則之處,對目前岌岌可危的股市拖累很大,管理層既然能把C股否定掉,何不再把市場詢價制也自我否定掉呢?
(2)關于二板市場的事,已經議了五年,前幾任管理層,想來想去不敢開;而現任領導卻在一次參加了人代會廣東小組的會議后,即決定開設。筆者當時講:二板市場開出之日,就是股市崩潰之時。現在證實了,結果這個板塊發了30多個新股,就把大盤拖下去了。深圳新股恢復發行是應該的。但真要搞成真正的科技板,建立與之適應的制度,那么沖擊要比現在大幾倍了。建議到此為止吧,不要硬往前“闖”了。
(3)當年關于B股允許外資法人股流通,也是一個大利空。
周四,上證報頭版頭條指出“非上市外資股流通與全流通不相干。”顯然,文章中談及有人將“深國商非上市外資股獲準轉流通B股與A股全流通”聯系起來,甚至推斷這一經驗會被A股市場復制是一種誤導。幾年前,有關部門宣布B股向境內人士開放時,筆者就明確指出:這是一項錯誤政策,它將套住中國人,放走外國人。而且筆者非常奇怪的是,何以在這一政策公布之前,竟然公布了B股公司外資發起人股,在公司成立三年后,可以在B股市場上流通。這不是讓洋人在B股的最高價上逃跑嗎?既然投資了中國市場,就應遵守中國的法規,何以要給它們“超國民待遇”呢?看看B股市場,多少外資跑了?還有外資跑得無影無蹤的。既然要流通,中外非流通股應一視同仁,要么都不流通
總之,實事求是,一切按國情辦。否則,這市場信心何以恢復?
復旦大學教授謝百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