詢價制顛覆股市虛價 股民利益尚需考慮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9日 11:51 南方都市報 | |||||||||
華電國際1月17日在內地刊登招股書,成為內地詢價第一股。新股詢價發行讓股市立刻遭遇黑色星期一,深滬股市應聲大跌,深綜指數創下8年來新低,一度被市場公認為政策鐵底的滬綜指數1300點早已擊穿,并逼近1200點。股市危言由此再度甚囂塵上。 此前,內地股市股票發行都是行政定價,即由監管部門按20倍左右市盈率(股價與每股凈利潤之比)來“一刀切”。而詢價制則是把股票發行定價權讓位給被認定的機構投資者
在香港和歐美股市,詢價制發行新股是建立在完全市場化基礎上的發行制度,而內地深滬股市在此之前根本沒有市場化,新股發行估值標準是20倍左右市盈率,現在引入詢價制度,實質是對前期市場估值標準的推倒重來。 更為重要的是,詢價制試水選擇的是華電國際這樣一只含H股的股票(內地在香港發行的股票)。如此,國內被詢價的機構投資者不約而同地將華電國際的H股價格視作報價的參照價,這意味著華電國際的A股發行價將與其H股價格接近,市盈率在13倍左右。股民們都清楚,目前香港H股的平均市盈率不足10倍,而內地A股目前的市盈率在22倍左右,在詢價制下,新發A股價格必然與H股甚至N股(內地在紐約交易所掛牌的股票)接軌。換言之,新發股票市場化的合理定價將反襯出滬深股市現存股票價格的不合理,將對原來發行上市的股票價格定位造成不可避免的沖擊。內地股市的市盈率很可能會由目前的22倍跌回10倍左右,內地股市市值將因此縮水幾何,可想而知。有評論說,詢價制的啟動讓內地股市“宛如沉疴的病人再遇上一記重拳”。 誠然,新股市場化發行是股市改革的方向。正如中國證監會一位官員所言,詢價制取代行政定價是股票發行的一次革命,將提高投資者在市場中的地位和利益。但在確保機構投資者權益之際,我們似乎更應該為還在股市中苦苦掙扎的7000萬股民著想。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詢價制會壓制現存股票價格而不施改革之計,但任何改革都不能不顧及現存市場內的各方利益。事實上,股民已在股市誕生的10余年間損失慘重;被譽為“專家理財”的機構們亦在制度性風險和政策性風險面前難有作為;甚至全民“養命錢”——全國社保基金,亦陷入低迷股市而屢屢浮虧。如此惡性的后果令內地股市喪失其最基本的融資功能。道理很簡單,沒有了投資方,何處融資?沒有了發達的資本市場,中國經濟體的投融資將只能嚴重依附商業銀行體系。一旦上升的經濟周期發生逆轉,商業銀行系統性風險之大難以想象。 為此,在此次股市危機之際,我們高呼積極而良性的改革。在股權分置問題解決前,采取市場化詢價發行方式,需要更完善的操作細節來保護各方投資者,比如擴大詢價對象的群體并提高他們估值的能力。而且,我們希望有關部門堅定改革大方向,認清股市原有的功能,認準中國股市最根本的制度缺陷——股權分置(即上市公司分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且同股不同權不同價),徹底改變目前股市被邊緣化且長期背離國民經濟走勢的怪異局面。只有將保障包括中小股民在內的各方投資者權益置于制度性改革的首位,投資者才會積極參與資本市場的游戲,資本市場的投融資功能才能得以正常發揮。 在解決股權分置等歷史問題時,要切忌決策僅考慮某一方利益,應力求避免再現2001年國有股減持政策時反復無常的案例。盡管市場允許“試錯”,但絕不應該打著創新招牌輕易出臺任何政策。與此同時,監管部門對市場的指向應該明確而清晰,而非忽東忽西的錯亂信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