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翔:市場進入新股詢價制年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8日 02:35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凌翔 1月17日,滬深股市首只詢價新股正式開始招股,同時股市也迎來了又一個“黑色星期一”。作為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重要進程之一的新股詢價制就這樣充滿悲壯色彩地登場了。
對中國股市二級市場上的問題投資者詬病已久,但二級市場的問題常常是在一級市場就已經種下了病根,因此,作為一級市場核心問題之一的新股發行制度一直處在中國股市改革的風口浪尖。在某種意義上,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歷程也確實是中國股市改革從二級市場向一級市場推進的一個縮影。 中國股市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市以來,其新股發行制度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從1990年到2000年,新股發行采取的是計劃經濟下的行政審批制;從2001年3月到2003年,新股發行改用核準制,但仍具有較濃的監管色彩;從2004年2月1日起,開始實行更為市場化的保薦人制度,對于資本市場的結構改善和上市公司整體質量的提高,保薦人制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市場沒有新股發行定價權的情況下,其新股發行依然不是市場化的,其實質還是政府定價,對新股的估值標準是沒有“買方”參與的行政標準。而新股詢價制則是徹底把新股發行的定價權交還給市場,其本質就是將新股發行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作為詢價對象的機構投資者都是市場參與主體,市場參與主體對新股的估值標準將成為市場標準。 隨著2004年底新股發行通道制的正式廢除,以及2005年初新股詢價制的正式實施,中國股市新股發行的市場約束機制可以說已經初步建立起來了,中國股市也將告別以行政手段對新股發行進行約束的年代,進入新股發行的市場化年代。 由市場參與主體來決定新股首發的價格,這是國際資本市場通行的新股發行方式。在美國、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股市,新股發行都采取詢價制,而中國股市過去長期采取新股發行價格核準制,以及20倍固定發行市盈率的定價模式,使新股發行價格被人為抬高,與公司的成長性不匹配,最終導致了大量市場風險的積聚。但是,在對新股發行放開行政之手后,市場能否自律地形成合理的定價機制,以及市場化的定價模式會不會進一步引發深層次的股價結構調整,給市場帶來災難性的沖擊,這依然是掛在市場參與者和市場監管者心頭的兩大懸疑。 首只試水詢價制的新股選定已經在香港上市的華電國際(1071.HK),能看得出管理層的用心良苦。一方面,華電國際本身質地優良,有較高的分紅回報,加上發行價由市場定價,可以給市場參與者帶來實在的投資價值;另一方面,A股和H股之間具有的比價效應,也可以給首只詢價新股的市場定價打下合理化的基礎,為未來詢價發行的新股建立一個標準。 今年被稱作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攻堅年”,對中國股市而言,其改革的重點無疑將是不斷推進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新年伊始,管理層便果敢地恢復新股發行,啟動新股詢價制改革,結束新股首發高價圈錢歷史,將中國股市改革向縱深推進。而對于改革的重頭戲,即解決“國九條”最敏感、最核心的問題———股權分置問題,市場靜候其在今年會有重大的突破,看來也并非是像等待戈多般虛無縹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