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正文內容

信貸需求之低兩年來僅見 銀行信貸困局待解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21日 07:09  證券時報

  編者按:4月信貸數據持續疲軟,中國銀行業乃至實體經濟的不安隨之而來。信貸放緩的表象已經明顯,其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持續放緩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在需求不確定、利潤下降、銀行貸款利率相對較高的情況下,企業對于借貸越來越持謹慎態度,而商業銀行也本著風險配比的考量判斷客戶。

  綜合數據看來,中國的銀行業似乎已無法像以往那樣對經濟產生強大的推動作用,銀行信貸如何與實體經濟、中小企業、新興經濟互相配合支持,考驗著各方智慧,也是決定我國能否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點所在。

  證券時報記者 羅克關

  4月新增信貸數據發布次日,也即5月12日,央行應聲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幾乎呈現全面縮水之勢的4月新增信貸數據,正包含著業界對于經濟何時復蘇的疑問。

  “央行的主要擔心來自于實體經濟的復蘇。從4月新增信貸來看,受內外環境制約,實體經濟復蘇的勢頭難言穩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4月新增信貸中票據融資繼續增加至2407億元,如果剔除這部分為了占額度而發放的軟貸款,4月真實信貸需求之弱,應該是2010年以來所僅見的。”華南一家大型券商銀行業研究員稱。

  不獨如此,來自商業銀行的看法亦較今年年初有了明顯改變。“信貸需求一直都有,就看大家的風險偏好怎樣,我們整體來說還是希望能夠把握風險與收益的平衡,而不是全面滿足所有需求。”某大型股份行副行長對證券時報記者坦言。

  信貸需求慘不忍睹

  記者注意到,一周之前公布的4月新增信貸數據與此前數月相比,幾乎呈現全面縮水態勢。

  在住戶貸款方面,4月短期貸款僅增793億元,與3月1886億元的規模相比較,跌去千億元。盡管這一數據較1月的367億元和2月的328億元仍有明顯增長,但相比之下,銀行3月末沖規模的心態仍非常明顯。

  另一呈現劇烈下跌的細項則是傳統的對公短期貸款。記者注意到,4月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短期貸款增加1509億元,較一季度月均3500億元的規模跌去將近2000億元。雖然票據融資適時由3月的1389億元進一步膨脹至4月的2407億元,但綜合來看,公司信貸方面仍然有接近1000億元的規模回落。

  盡管4月信貸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存款回落的影響,但商業銀行的心態已經有所變化。

  一位股份行小貸業務部門負責人年初接受記者采訪時,曾對上半年的信貸局面有著樂觀的預計。彼時該人士認為,1月新增信貸并未達到市場預期,但相信隨著二季度經濟觸底回升,市場信貸需求會逐步回暖。

  這位銀行人士的樂觀并未得到延續。“現在總行整體思路已經不是沖規模,而是重視風險。我們感覺,整體信貸需求的恢復可能要比前預計的慢一些。”他對記者表示。

  而在多數分析人士眼里,4月的新增信貸已是慘不忍睹。中金公司研究報告即稱,“4月新增貸款結構慘不忍睹,凸顯實體需求疲弱。”中金公司甚至認為,盡管從理論上講下調存準率可以倒逼實際利率下降,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但是目前下調力度顯然不夠,難以實現量變到質變,市場利率和貼現利率明顯高于2009年上半年的水平。

  困境疑慮仍存

  由于中國金融結構整體依賴銀行信貸,4月驟然收縮的信貸需求何時能夠復蘇,實際也是業界對于經濟何時能夠復蘇的疑問。但從目前來看,對于實體經濟的疑慮仍然頗為濃重。

  “從根本上說,目前各地政府肯定有意愿刺激經濟,但問題是不敢也不可能再陷入平臺貸款中去。所以,房地產和政府投資項目短期來看是不能指望的,要想帶動民間投資,只能從經濟結構做文章。而這并非銀行能夠把握的趨勢,整體來看銀行是比較被動的。”前述華南某券商研究員直言。

  這一趨勢,意味著去年10月起零星松動的對公中長期貸款短期內仍將維持現狀。而反觀2009年初,正是在4萬億元政府投資的拉動,中國經濟才得以躲過彼時一片哀鴻的全球衰退。極為寬松的貨幣政策迅速將民間投資成本拉到極低水平,進而得以全面刺激投資。

  據中金公司統計,當前的貨幣信貸環境盡管較2011年有明顯放松,但仍然沒有回到2009年極為寬松的水平之上。

  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以及長三角地區6個月期票據直貼利率為參照:Shibor近期維持在2.275%左右水平,為2011年6月以來的最低水平,但相比較2009年上半年平均0.83%的利率水平,仍然有較大差距;而票據直貼利率走勢5月以來基本維持在月息4.5%。左右,亦是2011年6月以來的最低水平,仍然遠高于2009年初1.31%。的水平。

分享到: 歡迎發表評論  我要評論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