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正文內容

徐洪才:中國貨幣政策分析與展望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8日 07:45  證券時報網

  作者:徐洪才(微博)

  對我國貨幣政策與金融改革的建議:

  第一,貨幣政策應保持穩健基調,適度進行結構微調。第二,落實國務院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九大財金政策,重視小微企業經營困難、融資難和稅費負擔重等問題。總的原則是實施分類處置,即救助實體經濟,不救投機行為。對產業盲目擴張,要考慮資產處置和收縮投資范圍等,適當予以救助;對因擔保鏈條出問題的實體經濟企業,應予以救助。第三,深化金融改革和加快金融開放。

  貨幣供給和銀行信用規模

  增速下降

  一、貨幣供給增速急劇下降。2011年12月末,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85.16萬億元,同比增長13.6%,增幅比11月末回升0.9個百分點,比2010年末低6.12個百分點;M1余額28.98萬億元,同比增長7.9%,增幅比11月末回升0.1個百分點,比2010年末低13.29個百分點;M0余額5.07萬億元,同比增長13.8%,增幅比11月末上漲1.8個百分點,比2010年末低2.89個百分點。2011年9月末,基礎貨幣余額21.2萬億元,同比增長32.8%,增幅比6月末高0.1個百分點,比2010年末高5.3個百分點。貨幣乘數由2010年底的3.92倍下降到2011年9月的3.71倍。

  二、銀行存款增速下降。從存量上看,2011年12月末,人民幣存款余額80.94萬億元,同比增長13.5%,比11月末低0.4個百分點,比2010年末低6.7個百分點。進入7月份以后,人民幣存款增速逐月快速下降。2011年全年人民幣存款增加9.64萬億元,同比少增2.39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4.72萬億元,同比增長0.35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2.56萬億元,同比少增2.75萬億元;財政存款減少300億元,同比少增3345億元。

  再從增量上看,雖然2011年12月份人民幣存款1.43萬億元,同比增加了4851億元;但是11月份人民幣存款3247億元,同比少增2667億元;10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2010億元。通常情況下,為應對存貸比的季末考核,9月份存款應該多增,例如3月份和6月份新增存款分別為2.68萬億元和1.91萬億元,但9月份新增存款卻大幅減少,特別是企業存款下降較快,9月企業存款比8月少增6862億元。

  以上說明,下半年存款增速總體上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監管部門加強了對銀行表外業務監管和中央銀行多次上調了存款準備金率。為阻止貨幣供應增速下降過快,央行決定,從2011年12月5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存款準備金率從21.5%下調為21%。這也是中央銀行自2008年12月25日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以來,3年來首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

  三、社會融資規模增速下降。2011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12.83萬億元,比2010年少了1.44萬億元。從銀行貸款情況看,2011年12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54.79萬億元,同比增長15.8%,比11月末增加0.2個百分點,比2010年末低4.1個百分點。全年人民幣貸款增加7.48萬億元,同比少增0.44萬億元。從期限結構看,全年新增中長期貸款3.56萬億元,短期貸款及票據融資3.74萬億元;相對于2010年,前者減少2.6萬億元,后者增加1.18萬億元。2011年中長期貸款下降最為明顯。

  貸款增速下降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是政策調控導致需求降溫,例如限購政策抑制了房地產投資需求。2011年居民中長期貸款新增1.46萬億元,同比減少0.5萬億元。2011年企業中長期貸款2.1萬億元,同比減少了2.1萬億元,下降幅度十分明顯。地方融資平臺整頓、基建投資項目放緩和企業投資需求減弱,都使得企業中長期貸款增量下降。

  其二,加強監管抑制了銀行信貸沖動。6月以來,存款增速持續下滑,加之央行將存款保證金納入存款準備金率繳存范圍,使銀行存貸比降低。新的日均存貸比考核政策也限制了銀行放貸能力,尤其是中小銀行。大銀行雖然受存貸比制約不大,但在宏觀政策調控下,也被迫減少了部分行業信貸,如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產能過剩行業、高污染高耗能行業等。由于國內外風險因素增多,銀行對部分風險抗御能力較低的中小企業信貸審批更加嚴格,對于進出口依存度較高、研發能力不足的企業,以及過分依靠國家稅收優惠政策的加工企業,商業銀行減少了信貸支持。銀行增加了向“三農”、小微企業、保障房等領域信貸投放,但是增加量不及從房地產、產能過剩等行業減少的信貸量。

  利率“雙軌制”扭曲了價格信號,影子銀行大行其道,局部地區爆發民間借貸危機

  一、商業銀行競爭加劇,系統性風險增加。2011年銀行表外風險因理財產品增多而放大,反映了銀行間“吸儲大戰”的激烈競爭程度,目前銀行“雙重表外化”現象十分明顯。存款“出逃”到理財,是負債方的表外化。銀行大量代銷融資性信托理財產品,委托貸款急劇增加,是資產方的“表外化”。銀行“雙重表外”業務擴張,脫離了政府部門監管范圍,而且缺乏有效風險對沖機制。一旦表外貸款無法償還,銀行為避免聲譽受損,必將動用表內貸款償還理財資金,表外風險將會轉到表內。

  二、數量緊縮貨幣政策對中小企業形成擠壓,抬升了民間借貸市場利率。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深滬兩市已有139份關于“委托貸款”的公告,涉及79家上市公司,累計貸款額度超過200億元。上市公司變身為資金樞紐,對外委托貸款大多流向房地產及相關行業,年利率最低為12%,最高達到24.5%。當國企和上市公司以7%-8%的成本借貸、以5%-6%的利率發債時,民企、中小企業卻被迫以20%-30%的利率融資,一些企業不得不以年化超過100%的利率短期拆借。官方利率與民間利率嚴重背離,凸顯了我國利率“雙軌制”和金融“二元結構”的困境。

  三、信托、擔保公司、小貸公司和民間借貸等影子銀行貸款規模快速擴張。2011年以來,“借貸生財”成為一個新的經濟現象。眾多制造企業搖身一變成為“放貸”專業戶,尤其是大型國企和上市公司,憑借其在正規渠道的融資優勢,進入企業間借貸市場,民間借貸市場因此變得異常活躍,逐漸形成中國特色的影子銀行體系。影子銀行快速擴張推動了我國金融體系快速“脫媒”。大型國企變身影子銀行,使得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在金融體系中地位愈加不利,加劇了國企壟斷和金融資源分配不公現象。

  影子銀行體系擴張有其必然性。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民間借貸曾對中小企業渡過難關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現在卻異化成了高息借貸,對實體經濟負面影響正在擴大。目前金融機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雖然已開始下調,但仍然有21.0%,銀行放貸能力受到明顯制約,這是民間借貸市場火爆的根本原因。局部地區民間借貸危機多與房地產和礦業投資有關,也反映了勞動密集型企業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困境,產業資本生存舉步維艱,由于勞動力成本上升、創新能力薄弱和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原有資本積累被迫轉投到房地產或其他投機領域。“溫州現象”充分折射出我國金融的壓抑狀態和金融改革不到位。高利貸供給和需求都十分旺盛,說明總體資金面仍然寬裕,但是這些資金并未真正流到實體經濟中去,說明缺少為小微企業提供高效融資的機制。

  宏觀經濟環境對

  貨幣政策形成新的挑戰

  一、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經濟復蘇任重道遠。目前,歐美經濟體“雙底”衰退征兆明顯,亟待再次實施寬松政策,包括增加貨幣供應量、降息、減稅等。美國和日本利率已降至最低,歐洲央行也在醞釀降息。新興經濟體如土耳其、巴西、印尼等國已宣布降息,全球即將迎來降息潮,這將增加我國輸入型通脹壓力。美國在失業率持續高企的背景下,新年伊始,奧巴馬總統發表國情咨文演講,意欲出臺多項政策,提振本國經濟競爭力。一些依賴出口的新興經濟體在發達國家貨幣供應量增加的背景下,本幣面臨升值壓力,為推動本國出口,必然選擇降息對沖升值。未來降息的國家會越來越多。

  二、國內經濟面臨急速冷卻的風險。2011年7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增長6.5%,拐點初步確立,12月份CPI上漲4.1%,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上漲1.69%,工業生產購進者價格(PPIRM)同比上漲3.45%,漲幅分別比11月份回落0.1、1.61和1.03個百分點,下降趨勢已經形成,未來物價仍會緩慢回落。目前通脹回落基礎不穩,可能會有反彈,貨幣政策不敢輕易放松,但也不宜收緊,否則會加快經濟硬著陸。部分地區一些中小企業已出現資金鏈、信用鏈斷裂現象。

  2011年第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已經下滑到8.9%。2011年12月M2增速為13.6%,11月份M2增速只有12.7%,如果考慮到10月份中央銀行擴大了M2的構成,實際貨幣緊縮程度還要更加嚴重,前期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影響仍在顯現,不少中小企業靠高利貸度日。如果國務院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政策不能及時落實,2012年中小企業倒閉潮將會出現,我國經濟可能會急速冷卻。隨著物價漲幅回落趨勢明朗,實際負利率將隨之改觀,加息必要性明顯降低,貨幣政策重心應該轉向穩定經濟增長,同時防止通脹出現反彈。

  三、國際資本流動正在發生變化。2011以來,我國外貿進出口趨于平衡。2011年全年外貿順差1551.42億美元,同比下降了14.52%,降幅比2010年增加了7.27個百分點,全年外貿順差占GDP比重可望減少至2%左右。2011年12月,央行和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凈減少人民幣1003億元,這是繼11月凈減少人民幣279億元、10月份凈減少249億元后的第三次外匯占款下降,表明人民幣需求繼續下降。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降至3.181萬億美元,較第三季度末下降了205.5億美元,外匯占款總規模為人民幣25.36萬億元,低于11月底時的人民幣25.46萬億元。外匯占款明顯減少,減輕了央行基礎貨幣被動投放的壓力。

  對我國貨幣政策

  與金融改革的建議

  一、貨幣政策應保持穩健基調,適度進行結構微調。隨著世界各國降息潮即將來臨和我國實際利率負值狀況逐漸收窄,近期里沒有必要上調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但是,由于輸入型通脹影響,一旦出現CPI反彈,央行則應不失時機選擇加息,以糾正資金價格信號長期扭曲,乘機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從而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創造有利條件,進而扭轉金融市場無序運行局面。當前資金緊缺已對經濟發展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很多地方保障房建設由于缺乏資金陷入“開工容易施工難”的局面;中小企業資金鏈越來越緊張,一些地區出現了資金鏈斷裂的危機。2012年,如果經濟增速、物價和貨幣供應增速繼續下降,則應考慮再次適當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為經濟增長提供必要的貨幣支持。應更多地使用公開市場操作工具,保持貨幣政策靈活性和金融市場相對穩定。

  二、落實國務院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九大財金政策,高度重視小微企業經營困難、融資難和稅費負擔重等問題。總的原則是實施分類處置,即救助實體經濟,不救投機行為。對產業盲目擴張,要考慮資產處置和收縮投資范圍等,適當予以救助;對因擔保鏈條出問題的實體經濟企業,應該予以救助。

  第一,加大對小微企業信貸支持。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貸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對達到要求的小金融機構繼續執行較低存款準備金率。

  第二,清理糾正金融服務不合理收費,降低企業融資實際成本。嚴格限制商業銀行向小微企業收取財務顧問費、咨詢費等。

  第三,細化對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差異化監管政策。對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和客戶數量超過一定比例的商業銀行放寬機構準入限制,允許其批量籌建同城支行和專營機構網點。對商業銀行發行金融債對應的單戶500萬元以下小微企業貸款,在計算存貸比時可不納入考核范圍。允許商業銀行將單戶授信500萬元以下小微企業貸款視同零售貸款計算風險權重,降低資本占用。適當提高對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容忍度。對產品有市場、有需求、前景好,經營管理較規范,符合轉型升級要求,但出現暫時性資金困難的中小企業不壓貸、不抽資,全力維持企業資金鏈安全。全部到期中小企業貸款收回后原則上全部就地用于中小企業。

  第四,落實差異化信貸政策,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強化貸款利率管理,主動讓利企業,充分考慮企業可承受能力和生產經營狀況,對小企業貸款利率實行原則上不上浮或少上浮,上浮幅度最高不超過基準利率的30%。嚴禁變相提高利率,搭售理財產品,額外增加企業負擔。

  第五,將民間借貸和擔保陽光化。盡快制定《民間借貸和擔保條例》,確定民間借貸門檻條件,債權人條件和要求,不得將全部積蓄投入民間借貸。實行債權債務人登記制度。禁止高利貸,允許民間借貸利率最高達到目前政策規定的貸款利率4倍,不得超過;正常貸款應在銀行利率水平范圍,擔保也是如此。規定民間借貸規模、償還規范等。

  第六,規范民間擔保公司行為。規定擔保金額和上限、杠桿比率、參與擔保資金出資人條件等。民間借貸和擔保市場準入由地方政府審批,地方政府承擔監管職責。

  第七,資本市場要支持小微企業直接融資。逐步擴大小微企業集合票據、集合債券、短期融資券發行規模,積極穩妥發展私募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推動交易所市場和場外市場建設,包括中小板和創業板以及三板市場建設。擁有符合國家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要求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興業態項目的中小企業,應推動其成為上市公司。

  三、深化金融改革和加快金融開放。一是目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時間窗口已經出現,應該不失時機地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讓利率水平正常體現出資金價格;二是加快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拓展企業多元化的直接融資渠道;三是降低面向中小企業融資的金融機構準入門檻,加快設立服務于小微企業的金融機構;改變大型金融機構內部考核運營機制,促進面向小微企業的產品創新;四是在加強監管前提下發揮融資租賃、信托、典當等融資方式在小微企業融資中的積極作用;五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落實“民間投資36條”,提高壟斷行業競爭水平,吸納更多民間資金進入;六是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加快金融產品創新,拓展居民投資渠道;七是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對外開放,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分享到: 歡迎發表評論  我要評論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