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曉蕾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近日在北京釣魚臺舉辦每年一度的中美戰略和合作研討會。正值胡錦濤主席訪美前夕,關于全球經濟失衡問題再度成為主題之一。筆者認為,以往討論全球經濟失衡有許多誤區和偏頗,故而希望從三方面作再分析:全球經濟究竟哪里失衡、失衡主因是什么、如何尋求適度失衡下的全球半均衡。今天先談第一個問題。
筆者認為,全球經濟今天在四個方面存在嚴重失衡。
第一方面,國際貿易失衡。這是以美國與99個國家的逆差為特征的。全球貿易失衡始于上世紀70年代。歷史數據研究顯示,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占GDP不到1%的貿易逆差主要對應德國、日本以及南美各國的順差。從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美國順差擴至占GDP的3%左右,亞洲四小龍、四小虎成為對應美國貿易逆差增長的新的貿易順差國。進入21世紀,美國貿易逆差最高擴大至6%左右,中國成為美國新的貿易順差國。2007年,美國貿易逆差占GDP比重達到5.85%的最高紀錄,全球也達到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最大貿易失衡。
第二方面,全球外匯儲備失衡。數據顯示,全球外匯儲備自2000年起大幅增長,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外匯儲備大幅超過國際共同認定的三個月進出口需要的合理水平,亞洲各國外匯儲備平均水平增長更大。2000年全球外匯儲備1.936萬億美元,2010全球外匯儲備達到8.986萬億,是2000年的4.5倍。2001年開始外匯儲備逐年以超過18%速度快速增長,其中半數以上年份增長超過22%,遠遠超出全球同期3.93%的貿易增長和全球同期2.5%的經濟增長水平,帶來全球外儲的空前失衡。
第三方面,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失衡。2006年《經濟學家》雜志曾撰文說,2001年至2004年,全球外匯日交易量上升到1.9萬億美元,增長57%,衍生品日交易量達到2.4萬億美元,上升74%。2006年,美國共同基金規模超過10萬億美元,比過去4年增長66%。2007年12月27日,國際清算銀行公布,全球外匯市場交易,金融衍生品市場的交易全年規模達到596萬億美元,十倍于全球GDP總量。資產價格泡沫迅速膨脹,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過度快速擴張,最后把失衡推向了危機。
第四方面,發達國家主權債失衡。依照國際社會共識,國債占GDP的60%是安全經濟線。20年來,日本已累積的國債達GDP的兩倍,低迷的經濟使日本國債還在不斷增加。歐盟,特別是歐元區各國始終難以達到《里斯本條約》保持財政赤字水平不超過3%的規定,依靠滾動國債發行推動高福利體系下的經濟增長。歐元區主權債總額占GDP的79%,一些國家爆發主權債危機,說明歐元區國債規模失衡。2007年危機之前,美國未償還國債總額占GDP的64%。2010年三季度美國國債超過13萬億,達到GDP的89.73%,其中4.31萬億為外國人持有。20年來,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是依賴不斷增加負債推動增長的方式。
透過四大失衡,我們看到,全球經濟失衡是非常復雜的問題。
失衡首先是全方位的,不僅是貿易失衡,而是全球商品貿易,金融資本,貨幣債務等多方面失衡的相互交織。資本、金融和債務的失衡比貿易的失衡更嚴重。貿易失衡也不只是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失衡,而是美國與全球各國之間的貿易失衡。
國際經濟大環境從上世紀70年代就一直處于不穩定的失衡狀態,近年來演變得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了百年不遇的經濟危機。
另外, 2008年美國爆發的經濟危機加劇了全球失衡。受危機影響全球消費市場萎縮,貿易規模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貿易負增長,受刺激經濟計劃影響第二季度貿易大幅反彈,危機導致貿易驟降驟漲更不穩定的態勢;全球流動性加大對新興市場的流入和外匯儲備的進一步大幅上漲,泰國外儲超過1300億美元,4倍于亞洲危機時的水平;韓國外儲較2000年增長近3倍;印度增長了7倍;中國外儲2007年危機前較2000年增長10倍,危機后的2010年,較2000年增長16倍。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疲軟,但金融資產價格已快速恢復到危機前水平。為拯救危機,發達國家主權債規模空前擴大,美國2009年和2010年國債規模分別增18.8%和17.61%,大大超過前10年8.72%平均增長水平。2011年美國國債可能達到占GDP100%的水平。歐元區主權債2009年和2010年分別增長8.34%和10.24%,是前10年平均增長水平的兩倍。用泡沫救危機,用新的失衡救危機,會否再次陷全球于更大的危機之中,令人擔憂。
后危機時代,全球各方需要深入研究失衡的最主要的原因,以找出最有針對性的、最合適的解決方式,方能走出失衡——危機——匯率紛爭、貿易摩擦、貨幣戰爭——更大的失衡——新的危機死胡同這樣的惡性循環。
(作者系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