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孟揚
日前,央行發布了今年一季度的金融統計數據,除信貸規模的超常規增長之外,信貸資金的流向也成為備受各方關注的話題。
數據顯示,3月份人民幣貸款延續了開年以來的“井噴”態勢,一季度信貸共增加4.58萬億元,由此計算,僅一季度已完成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5萬億元目標的91.6%。專家分析,在中國現有的融資模式下,銀行信貸是滿足社會資金需求的主要方式,信貸的快速增長有利于“保增長、擴內需”目標的實現,同時也是推動宏觀經濟回暖的動力。
大規模信貸資金流向何處?
自去年底國家實施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和放松信貸規模限制以來,銀行紛紛主動擴大信貸規模,資金投放目標主要集中在與政府投資有關的項目之中,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能源、交通等領域。
此前,央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曾對外界透露,央行研究局對部分銀行的調查顯示,大部分資金投入到了“4萬億元”拉動的政府主導投資項目中。
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導致各家銀行在國家重點項目上的爭奪異常激烈。“目前銀行方面確確實實是想抓項目,為了配合中央財政的投資項目,總體而言貸款大部分還是投到了這些項目中。”張健華說。
據統計,工行1月份各項貸款增加1171億元,其中693億元投入電網、鐵路、核電、公路等國家重點項目建設,大項目貸款占各項貸款的比例近六成。中行和建行也頻頻向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張開懷抱,中行與中航工業簽署600億元意向性授信額度,建行也與中國鹽業總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在好項目的爭奪上,四大國有銀行優勢明顯。”一位中小銀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然而,通過對興業、深發展、光大等多家銀行的采訪,記者發現,中小銀行從未停止過對大項目的爭取。“在當前信貸風險較大、選擇授信對象較難的情況下,扶持大項目無疑是對銀行信貸資產增長的有效支撐。”興業銀行相關人士表示。
據了解,上述中小銀行信貸資金的投放領域主要集中在能源、制造、貿易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交通、電力等行業。
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加大
為了避免大項目集中投放信貸可能造成的后續資源有限、需求不足的情況,監管部門一直在力推銀行開展中小企業貸款。銀監會已經要求各家大銀行必須設立中小企業事業部,并且授權金融機構對符合一定條件的中小企業貸款進行重組和減免。
在各家大銀行今年的信貸投放中,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體現得較為明顯。截至2月20日,工行新增中小企業貸款880億元,占同期企業貸款比例的66%。今年前兩個月,中行中小企業授信新增1004.45億元,比2008年末增長17.56%。農行新增小企業貸款467億元,增幅達13.95%。
雖然目前股份制銀行沒有相關數據披露,但透過近期公布的年報不難看出,不少銀行將發展中小企業信貸作為了業務重點。據浦發銀行2008年報顯示,該行2008年中小企業表內外授信總額為4501.82億元,與2007年底相比,中小企業表內外授信業務增長20.93%,授信客戶增長11.67%。2008年底,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占全行一般對公貸款余額比為45.82%,中小企業貸款客戶占一般對公貸款客戶比為83.28%。
多家銀行在采訪中表示,2009年以來繼續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
優化信貸結構勢在必行
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從貸款結構上看,在4.58萬億元新增貸款中,中長期貸款增加1.68萬億元,票據融資增加1.48萬億元。與前幾個月票據融資占比大幅飆升不同,3月份以及一季度票據融資占整個非金融部門貸款的比重有所下降。專家分析,這主要是由于票據融資期限較短,一般為3至6個月,從去年年底至今的約2萬億元票據融資將在剩余3個季度逐步到期,而隨著經濟形勢逐步明朗,部分票據融資將會轉向收益更高的中長期貸款項目。
“中長期貸款項目過多,會導致信貸結構的‘頭重腳輕’,”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提醒,“所謂‘頭重腳輕’,就是過于偏重政府投資的大項目,而忽略小項目,造成信貸結構失衡。從公布的數據來看,新增的4.58萬億元當中,除了中長期貸款和票據融資之外,剩下的只有不到1萬億元,這其中還包括居民個人貸款、企業一般流動性貸款,因此從總量上看,中小型項目信貸仍需進一步加強。”
對此,銀行方面也表現出相同的擔憂。“由于信貸規模較多投放于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長期貸款比重較大,對資產負債比例管理有一定影響,也對銀行流動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興業銀行相關負責人在采訪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