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劉霞
編者按:《境外中資控股上市公司在境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試點辦法(草案)》正在國內幾家大型券商內部流傳。雖然監管部門保持沉默,但坊間傳言,這份關系到紅籌回歸模式的關鍵文件有望在7月正式頒布。以往被眾多企業競相追逐的紅籌模式,似乎面臨著更多“挑戰”。《財經時報》特別采寫“紅籌回歸”專題,以饗讀者。
去年看起來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紅籌企業回歸A股,日前變得明朗起來。6月12日,中國證監會(簡稱證監會)向部分券商下發了《境外中資控股上市公司在境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試點辦法(草案)》(簡稱《草案》),《草案》為紅籌股的回歸初步確定了門檻和規范,并有望于7月1日以后正式頒布實施。
此前,由于紅籌公司是中資控股、在海外注冊并上市的“境外企業”,按照《證券法》的規定,紅籌股所屬的境外公司不能直接在內地發行股票集資,必須通過變換途徑才能回到A股,因此回歸道路頗費周折。
“目前紅籌公司回歸A股基本上沒有太大障礙了。”西南證券研發中心高級研究員、副總經理周到對《財經時報》表示。
緩解流動性過剩
據悉,首只紅籌股最快有望于8、9月份登陸內地股市,在回歸初期,將主要面向大公司,暫不放開至小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0941.HK)、中國網絡通信集團公司(0906.HK)、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0297.HK)、香港中旅(集團)有限公司(0308.HK)、中國糧油國際有限公司(0506.HK)等有望成為今年首批試點企業。
在北京邦和財富研究所所長韓志國看來,目前監管部門推動紅籌回歸,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國內A股市場處于的牛市狀態;二是政府對國內股市的態度轉變。“印花稅的出臺,表明政府的態度已經從積極扶持開始向穩定國內資本市場的方向轉變。”
包括初步確定今年回歸的8家試點企業在內,紅籌股多是業績優秀的超大盤股,這些公司陸續在A股上市,必然會帶來市場的擴容,對二級市場造成大的沖擊。
對此證監會的一位官員也證實說,此時積極引導紅籌股回歸,是管理層在A股市場極度旺盛的關鍵時期表明的一種態度,“加快大型紅籌股的回歸,將成為監管層緩解流動性過剩和穩定市場的重要手段。”
而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副局長賈小梁近期也指出,國有大型企業回歸上市,不僅可以解決我國證券市場中上市公司的結構問題,還可以保證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同時能讓老百姓享受到國企改革和利潤分紅的好處。
投資者短期難獲利
優秀的紅籌企業在海外上市,使得過去他們利用國內優質資源所創造的利潤幾乎全部被國外投資者所分享,國內投資者沒有得到任何益處。在《草案》對凈利潤要求的排名中,位居第一的中國移動,2006年凈利潤達到了660億元人民幣。
眼下對國內投資者而言,他們最關心的是能否在紅籌股的回歸中分得一杯羹。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強調,應辯證地看待紅籌回歸對市場的影響,“現在國內流入股市的資金開始呈現不斷減少的趨勢,而紅籌企業的回歸將會增加股票的供給,這樣過去供不應求的局面就會逐步發生改變。”
賀強認為,盡管目前紅籌企業還沒有真正開始回歸,但至少體現出了供求關系的一種預期,“供給越來越多,但需求越來越少,可能會引起股市的一定回調。”
韓志國表示,長期來看,投資者肯定能夠從中獲益。但目前這些超大盤的紅籌企業的回歸會帶來股票供應量的急劇增加和市場的不斷擴容,“對投資者來說,我認為短期有偏空的因素。”
決定投資者獲利因素的另一個問題在于紅籌企業在A股的發行價格的制定,由于股市點位較高,現在很多國內新股發行的市盈率已經高達80甚至90倍。
銀河證券分析師王國平表示,現在大家對定價問題比較有爭議,很多企業在海外掛牌時的發行價格都較低,但目前二級市場的交易價格已遠遠高于發行價。
“這些紅籌股基本上都是優質公司,如果回歸以后他們的開盤價呈現高開低走的趨勢,會對市場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賀強表示。
避免資源浪費
基于監管層的明確表態,除證監會批準的首批試點回歸企業外,很多紅籌企業都毫不吝嗇地表達了自己的回歸愿望。如北京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北京控股”,0392.HK)、上海實業控股有限公司(0363.HK)等。
有資料顯示,主要從事基建及公用事業、消費品、零售及科技方面業務的北京控股,旗下持股或控股的多家公司在上海及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而上海實業控股也是如此。
韓志國認為,像上述兩家紅籌公司旗下已經擁有國內A股上市公司,他們的回歸不是在有效地利用資源,而會導致資源的巨大浪費,“我認為應該對計劃回歸的所有紅籌企業進行認真篩選,避免重復上市。”
按照監管部門在《草案》中的規定,針對母公司已在內地上市或者子公司已在內地上市的兩類公司,目前暫不納入紅籌回歸的行列。
西南證券分析師張剛還指出,對于紅籌回歸企業,由于兩地針對上市公司的管理辦法等有所不同,紅籌公司A股上市在部分細節上,仍會存在問題。
隨著紅籌企業的回歸,會有更多的企業現身內地資本市場,假定他們密集發行,是否會加大對股市的負面作用。賀強認為,“國家肯定會掌握發行的節奏,不可能在短期內一下就全都推出來。”
韓志國也對《財經時報》強調說,不管是對國內的監管層還是投資者,都不應該把紅籌回歸作為一個重要籌碼,“紅籌回歸一定是一種戰略,而不是策略和戰術。”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