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巨額貿易盈余與跨國公司關系不大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0日 15:25 證券日報
□ 瑞銀集團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 安德森 并不虛假的貿易盈余 這里有一個古老的故事,事實上,我們原以為它已經消失了,但是現在,它仍然徘徊在投資者和分析師中間。那就是,中國巨額貿易盈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因為這些貿易盈余中的大部分來自大型跨國公司的貢獻。當發達經濟體的消費者購買中國商品的時候,他們事實上是在購買他們自己國家公司的商品;同時,因為來自這些銷售的收入最終會回到他們的經濟體內,所以,表面上的貿易失衡實質上是虛構的。 現在,如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流傳的大多數故事一樣,根據官方的統計數據來看,這個故事中的一部分表面上好像是事實,中國大陸出口總量中有60%是外資公司貢獻的,也就是說,公司的擁有者全部或者部分是外方投資者。然而,邏輯上講,正確部分就到這里了。 這個命題得出的結論在理論上就是錯誤的,在實踐中也并不可行。當這一切發生的時候,發達經濟體的跨國公司根本就很少涉足中國大陸“直接”的進出口生產活動,在出口企業中的外方投資者的利潤占整個貿易盈余的比重可以忽略不計。簡而言之,中國的貿易盈余就是真實的盈余。這是為什么呢? 出口利潤并沒有離開中國 海外消費者購買的中國大陸生產的大量商品,其中對企業來說所產生的大部分利潤將會以公司利潤的方式返回海外經濟體,這是一個錯誤的想法。事實上,正如同在任何一個國家一樣,中國出口商品價值中的大部分都被原材料、企業一般管理費用、工資和其他成本吃掉了。以國際經驗來看,制造企業的稅后邊際利潤一般為5%,或者高一點也就10%,但是,與中國產品的整體海外支出來比,這仍然是非常小的一部分。 中國的數據證實了這一點。2005年中國大陸的出口總量為7620億美元。這其中的多少會以利潤的形式回到外方投資者的本國呢?根據官方貿易收支平衡表的統計數據來看,去年,外資公司中外方投資者不是返回中國就是利潤再投資到原有的外資公司的資本總量達到了270億美元,這只占到了全部出口金額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即使這微小的部分也是非常巨額的,因為這相當于所有外資企業在中國獲得的利潤總額,不僅僅包括出口導向型的外資企業獲得的利潤。出口行業占到了FDI總額的四分之一,這意味著60-70億美元的利潤還是回到了投資方的母國,或者說相當于中國大陸商品海外成本總額微不足道的1%。 從圖一中可得出類似的結論,圖一表現了中國貿易收支差額的具體趨勢。外方利潤再投資被記錄為經常賬戶的收入部分;如果外資公司將出口收入中的大部分轉移出中國大陸的話,我們應該能看到日益增長的貨物貿易將會轉化成為凈服務和出收入的赤字迅速增長。過去這些年,我們看到的卻是服務和收入項目在隨著貨物貿易的增長而增長。 當然,有些數據有可能產生誤導,認為外資公司不能夠以非正式的方式將利潤帶出中國,所以,被帶出中國的利潤并不能在官方的經常賬戶表上顯現出來。但是,我們對此表示懷疑。首先,來自中國貿易伙伴的數據證明了這點懷疑是沒有根據的,比如,美國經濟分析局的調查表明,美方的貿易數據和中國大陸公布的官方數據非常接近。第二,剩余的“誤差和重復計算”隨著時間的延續是逐漸收縮的,如果有問題的話它應該是逐漸加大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沒有發現不被記錄的資金流動。即使事實上的FDI收入比報告數據還要大十倍的話,它們占出口總額的比重仍然是一個非常小的比例。當然,不論我們使用什么方法,大十倍的事情都是不現實的。 跨國公司不是主要出口動力 我們知道,中國大陸官方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出口有60%來自外資公司,但是到底有多大的比例是來自發達經濟體的跨國公司呢? 我們發現,這一比例少的令人可笑。我們知道,每年中國的商務部都會公布一個主要出口商的名單,以出口金額大小為順序列出200個最大的出口公司。這200家出口大戶占到了中國去年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還多,因此,這樣的樣本是非常具有典型意義的。 有多少家是以美國為總部的跨國公司呢?前50名的出口商中僅有四家,摩托羅拉、英特爾、戴爾和偉創力Flextronics,全球最大專業電子代工廠。它們所占前50出口商的份額為9%,如果我們將范圍擴大到歐洲和日本的公司,這也僅僅加上三家公司,即諾基亞、夏普和東芝三家。這七家也僅占前50出口總額的14%。事實上,當我們擴展到前200家出口大戶的時候,對應的比例下降到了11%。我們最樂觀的估計結果也就是,美國、歐洲和日本的跨國公司占中國出口總額僅僅是11%。 那么,另外50%是哪里來的?中國的出口不是60%來自外資公司嗎? 前十名的公司名稱里暗含了一個線索。它們是鴻富錦、達豐(上海)電腦、摩托羅拉(中國)、名碩電腦(蘇州)、中國普天信息產業集團、英順達科技、諾基亞(中國)、三星電子(蘇州)半導體、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長城國際(深圳)等十家公司。這些公司中只有很少幾家公司為大家所熟知,F在,我們看前50或者前200家公司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外資公司,但是并不是富余的發達經濟體的公司。這些外資出口上大多數屬于中國臺灣省、香港地區或者韓國。 我們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這些公司來自那些經濟體——十年或者二十年前還在生產和出口今天中國出口的紡織品、玩具、運動商品、機械和電子產品。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絕大多數G3的跨國公司已經放棄低端、勞動力密集型的生產利潤很長時間了。 FDI去哪些行業了 但是,跨國公司中的絕大多數的確在中國已經活躍很久了。單獨從美國來看,財富500強的公司,比如通用電氣、福特、花旗、美國友邦、IBM、寶潔、美林、輝瑞制藥、道氏化學、UPS、卡特彼勒、可口可樂等公司均在中國有大量投資和業務。 但是,你馬上就會想到什么呢?這些公司幾乎都沒有大量的出口性全球采購業務,至少不是在中國大陸進出口中體現。這對FDI的數據以行業來統計是一種嘲笑。正如你從圖二中所看到的那樣,進入中國的FDI的總額中只有17%進入了兩個最大的出口行業,也就是紡織和電子。加上其它的和出口相關的行業并去除與國內使用有關的生產,我們估計,外資投資總額中,也許只有四分之一是以出口為目標的。剩余的四分之三是專注于中國國內需求的,比如汽車、機械設備、化工產品、零售、公共飲食業、房地產、采礦、能源等等。 這就是美國、歐洲和日本跨公司所處的位置。除了很少幾個例外,它們并沒有生產以“賣回”本國市場為主要目的的產品;香港地區和臺灣省的公司占據了更多的份額。這些出口導向型的跨國公司正在利用快速成長的中國大陸市場迅速發展壯大。 最后的問題是:根據這些以上的分析,應該怎樣看待沃爾瑪呢?它獨自占據了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將近200億美元的價值總額,我們還聽說,這個數據始終被用來支持那些認為美國和其他跨公司應該為中國巨額的貿易赤字“負責”的觀點。 但是,重要的是沃爾瑪并不是在中國的超大型生產商。更準確地說,它是一個購買者,這意味著它從中國大陸市場購買并不昂貴的商品,然后將這些商品以高價賣給美國市場的消費者。這生成了沃爾瑪的收入和利潤——然而,沃爾瑪的收入和利潤并沒有進入到中國商務部的商品貿易統計數據中,在討論是誰生產了中國巨額貿易盈余的時候,購買者的身份是不應該被納入其中的。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