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證券 > 正文
 

摩根士丹利:中國勞動力套利優勢仍在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08日 16:00 證券日報

  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 史蒂芬·羅奇

  摘要和投資結論

  最新動態:關于中國這個勞動力富余之國最新的疑慮是它正出現工人急速流失的情況。如果是真的話,這可能導致工資過度上漲和失去競爭力,對中國以至全世界將帶來深遠的
影響。依我看,此等疑慮在很大程度上是言過其實。

  結論:那么大的勞動力市場難免存在一些資源錯配的矛盾,但中國的低工資工人供應量仍十分充裕。(1)雖然中國工資自1999年起每年有近12%的雙位數漲幅,約20%的生產力增長足以抵消有余。(2)這意味著單位勞動力成本仍然得到很好的控制,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仍然強勁。(3)即使工資經歷了近七年的雙位數增長,中國制造業工人的平均每小時報酬只相當于美、日、歐標準的3-4%、亞洲新興工業經濟體的10%、或為墨西哥和巴西的25%。(4)此外,7.45 億農村人口加上自1997年從國企下崗的超過6000萬富余勞動力,中國工人嚴重短缺的論點不攻自破。

  對市場的影響:全球勞動力套利方興未艾,在推動生產由高成本轉向低成本勞動力群體的跨境遷移活動中,中國繼續扮演著積極的角色。中國工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持續轉化為一股壓抑著發達國家工資和勞動力收入增長的強有力逆風。

  風險:高工資工業國經濟逐漸復蘇,但伴隨而來的是就業無增長、或工資無增長、或兩者皆無增長,破壞性的保護主義勢力正在歐美抬頭。這里我們看到全球勞動力套利陰暗的一面,在世界正陷入空前嚴峻的經常帳失衡困局之際,我們對此不能掉以輕心。

  事實上差距仍然巨大

  有關中國最新的疑慮是這個勞動力富余國家正面臨工人快速流失的危機,導致工資過度上漲從而失去競爭力,給中國以至全世界帶來深遠的影響。依我看,此等疑慮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言過其實。起因是最近紐約時報頭版刊載的一則有關中國勞動力日趨短缺的報道,一時間來自全球各地打給我公司中國事務專家的電話蜂擁而至。

  構成這篇報道的基本情節可能全部屬實。簡單的把它歸結為中國的低成本勞動力優勢將成過去,則經不起細心剖析的驗證。沒錯,中國工資目前正呈急速上升的態勢。然而,它是建立在一個非常低、相對成本仍然無損中國優勢的一個水平上。此外,中國工資急速上漲看來是隨著工人生產力的極快提升而來,這意味著單位勞動力成本壓力仍然受到控制。換句話說,中國的競爭力優勢仍然相當穩固。

  美國勞動力統計局最近出版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國的制造業盈利與報酬》提及中國工資的問題。該報告是根據中國總體經濟的全面工資數據編寫;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所用數據截止2002年。誠然,該報告掌握到很有力的證據證明中國工資上漲步伐迅速加快,從1999年到2002年平均每年上升12%,對比之前五年平均只有2.6%的升幅。但這并不表示中國開始走下坡。事實上,中國工資升勢增速對于拉近與發達國家工資的差距絲毫起不到作用。

  即便經過四年的雙位數增長,中國2002年總體制造業的平均每小時工資只有0.57美元,相當于同年美國每小時21.4美元的3%。比較其它國家的差距也同樣巨大。中國制造業工人2002年的平均每小時報酬只有墨西哥和巴西工人的25%、新興工業經濟體(即臺灣地區、韓國、香港地區和新加坡)的10%、或僅僅為日本和歐洲標準的3%。當然,國內不同地區的工資不盡相同,可細分為城市企業工資(2002年每小時0.95美元)和較偏遠的鄉鎮企業工資(0.41美元)。然而數值細微影響力不大。盡管過去幾年工資增長速度明顯加快,中國仍然享有工資水平顯著低于全球其它國家的優勢。

  把該報告的結論延伸至2005 年不難。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國內工資在2003和2004年平均增長13%和14%;其它相關報道,包括上文所述的紐約時報文章,顯示中國工資按此速度在2005年持續攀升。鑒于在這時期可能延長的工作時間表,我們有理由認為每小時報酬的升幅,稍微低于過去三年的總體工資升幅。

  因此,這意味著在過去三年中國制造業每小時工資的上升幅度,可能頗接近1999年至2002年實現的12%。如果是這樣的話,2005年中國工人的每小時工資仍然是相當于美國工人的3%,兩國間的巨大工資差距絲毫沒有縮窄。按最壞情況敏感度進行的分析,也不會對結果產生實質影響。按照另一個中國工資升幅在過去三年翻了一番的假設計算,即在2003年至2005年每年上漲25%對比1999年至2002年的12%,中國的工資水平則稍高相當于美國標準的僅僅4%。細數值改變不了差距持續巨大的現象:即非常低基數的急速增長,對于拉近與有適度漲幅的較高工資經濟體之間的差距作用不大。

  不會削弱中國的競爭力

  但這只是故事的一半。工資上升不應該被獨立評估。當我們對一個國家的成本壓力和競爭力作出判斷時,我們必須把工資漲幅與生產力增長一起比較。假如工資壓力上升,但與此同時生產力仍停滯不前,那不是好事。另一方面,如果工資上升,該經濟體同時實現急速的生產力增長,那是十分合邏輯,和實際上是理想的。

  中國恰恰就是后者的情況。中國工業行業(制造業、采礦業和建筑業)的生產力增長從2000年到2004年平均每年增長近20%。幅度比反映在每小時工資上漲12%的成本壓力大得多。這意味著中國的單位勞動力成本仍然得到很好的控制,即便在工資迅速增長的情況下。因此,這也有助于緩解在通脹和盈利邊際上面臨的壓力,與削弱中國的競爭力沾不上邊。

  隨著時間推移,中國貨幣向上調整肯定會改變國際間工資水平的比例。然而,一直以來約3.5%的人民幣浮動波幅對這方面的計算影響不大。當然,如果人民幣大幅度升值,中國始終持保留態度的做法,對于收窄工資差距可起到較顯著的作用。

  認為中國工人短缺以及中國可能失去大部分市場份額給同是低成本亞洲鄰國,我覺得同樣是謬論。近年來,在印度、印尼、馬來西亞和臺灣地區,工業工人數量占總就業人口的比率停滯不前甚至呈下降趨勢。在泰國和菲律賓反而有輕微增長。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國有企業自1997年以來共裁減了超過6000萬個崗位,制造了大批待業工人在新中國經濟尋找再就業的機會。

  與此同時,中國領導層強調,新頒布的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內容就是將大力發展勞動力密集的服務業行業。如果中國非常擔心勞動力不足的話,它便會繼續發展日益資本密集且省勞動力的制造業主導增長模式。我這樣說不表示此間不存在任何經濟體(包括中國)都會不時出現的技能和其它資源錯配等矛盾。舉個例子,我仍經常聽到有人提到中國迅速成長的紡織業招聘不到足夠的年輕女工。但那是例外情況,對于一個繼續擁有7.45億農村人口的國家而言,這是迄今全球最龐大的富余勞動力群體,那種情況并不普遍。

  高層次人才套利是關鍵

  所有這些說明了在帶動全球勞動力套利方面,即生產由高成本轉向低成本勞動力群體的跨境遷移活動,中國繼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國擁有大量的低工資工廠勞動力資源,凸顯了其在套利活動上具備的持久潛力。根據由美國勞動力統計局出版的另一份相關報告,2002年中國整體制造業工人有1090萬,是七大工業國工廠就業人數總計5300萬的兩倍多。

  我們不應把套利視為僅僅發生在低檔次職業階層的活動。目前,每年由中國大學培養出來的工程技術員和理科畢業生55萬人;在印度,同類畢業生每年有70萬人。中印加起來,數目是兩國過去十年投身高技術行業人數總和的三倍,投身工程和科學行業的新畢業生數目總和是美國的約三倍。歸功于信息科技啟動的境外操作功能,全球勞動力套利目前也正在這個行業領域得到充分的發揮。

  我仍認為由IT啟動的全球化超高速發展,是使全球勞動力套利蒙上不穩定陰影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工人承受的壓力從價值鏈的制造業迅速移升至一度是不可交易的服務業。規模縮小和工資下降已不再只發生在藍領工人身上。一直受到護蔭的知識型工人現在已有史以來首次受到全球化的沖擊。

  盡管從經濟角度看,這些轉變很容易理解,但從社會層面而言則不然。中國工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已轉化為壓抑發達國家工資和勞動力收入增長的一股逆風。這里我們看到全球勞動力套利陰暗的一面:高工資工業國經濟逐漸復蘇,但伴隨而來的是就業無增長、或工資無增長、或兩者皆無增長,破壞性的保護主義勢力正在歐美抬頭。在世界正被空前嚴峻的經常賬戶失衡所困擾之際,我們不能對此發展勢頭掉以輕心。

  全球勞動力套利的威力沒有因為中國工資上漲而有所減弱。這將是測試世界對全球化承諾的一個關鍵性的考驗。對中國而言,它需要更好地理解其快速崛起對世界帶來的影響力。而發達國家則需要更好地、配合新技能和工具把工人裝備起來,迎接未來的全球化挑戰。(美國紐約國際證券公司《國際金融論壇》專欄文章)(魏何 編譯)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