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證券 > 正文
 

內地臺企生態報告:亟待產業升級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2日 16:01 21世紀經濟報道

  4月15日,兩岸經貿論壇在北京圓滿閉幕。閉幕儀式上,中臺辦主任陳云林宣布,內地方面將進一步采取“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惠及臺灣同胞的15項政策措施”。近年來,臺商到內地投資規模不斷加大,兩岸經貿往來日益密切,此次兩岸經貿論壇就是最好的證明。

  不久前,廣東省經濟史研究會臺商研究組專門組織了兩岸的專家、學者,對臺商投資內地情況進行了實地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投資內地的臺商九成以上比較成功,內地成為眾
多臺商全球化戰略中最成功的地區。但必須看到的是,面對與內地企業和外企的激烈競爭,臺企也面臨著產業結構不合理、政治前景不明朗、融資不易等難題。進一步加強兩岸經貿合作,臺灣當局進一步開放臺商投資內地的限制,成為兩岸人民的共識。

  本報摘要發表該報告,以饗讀者。

  報告方:廣東省經濟史研究會臺商研究組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臺商進行了一連串全球化行動,基本都以失敗收場。以臺灣鴻海集團為例,至今其最大的贏利點仍在內地,包括深圳、太原、北京、昆山、杭州等地建有五大生產基地,其2003年254億臺幣的利潤有192億來自內地。臺商赴祖國內地投資,是對全球范圍進行比較之后的選擇,市場規律決定了臺灣當局不能阻止臺商“回家”的腳步。

  九成臺商投資成功

  1990年代以前,臺商在內地投資的規模較小,以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為主;1990年代初期是臺商投資內地的第一次熱潮,特別是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后,臺企數量急劇上升,但仍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1990年代后期,受臺海導彈危機影響,臺商在內地的投資下滑,但利潤極高。20世紀末期,在內地投資的臺企幾乎都賺了大錢,形成臺企第二輪投資熱潮,以東莞為主,向廣東其它地區擴散。又因臺灣當局推進“兩頭在內、中間在外”及臺灣產業升級,臺灣房地產行業及科技產業開始有計劃進入。同一階段,內地市場上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外企日漸增多,競爭漸趨激烈,加上東南亞金融風暴波及,臺企“日子沒那么好過了”。

  新世紀開端,內地其它地區漸次開放,長三角江浙、上海等地以其優越的人文環境、廉價的勞動力和高于珠三角的優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資;加上內地對外企產品內銷放開,臺企開始從珠三角向長三角北擴。

  十多年來,臺企在珠三角各地不斷發展壯大,現已形成如下特色(見右側表格)。

  臺商在珠三角、長三角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2005年,廣東省新增臺資項目600個以上,合同利用臺資超過18億美元。粵臺貿易額為240億美元,同比增長一成。廣東省臺灣事務辦公室統計,廣東臺企已進入收獲期,贏利超過90%。

  內地臺商面臨的挑戰

  新貿易格局下,如何與外企及內地企業競爭?到目前為止,臺企只占據著制造業的低端市場,如前所述其業務很大一塊是依賴外國技術的代工。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具有資金、技術和經營管理優勢的大型跨國企業正源源不斷地涌入內地市場,這對一直以中小企業為主的臺商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另外,內地企業雖晚于臺企直接接觸世界市場,但內地與臺灣的經濟競爭力正在接近。同時內地認真履行入世承諾,實現了銀行、通信、建筑、運輸等服務領域的對外開放,為企業的競爭提供了一個更加公平的平臺。在內地這個全球發展最快的新興市場上,臺企、外企和內地企業都已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激烈的競爭使臺企在內地的前景實難樂觀。

  產業結構如何調整?據臺灣方面統計,2003年服務業在臺灣產業結構中占GDP比重高達68%,其中金融保險更保持著核心地位。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就金融保險業來看,臺商投資額僅位居第24名,比重不足1%。臺灣當局于2004年3月底通過了“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草案,決定未來全力發展高附加價值服務業,其中將優先發展健康保險市場及債市,以此推動臺灣成為區域性籌資中心。預估到2008年,臺灣服務業產值占GDP比重將由2003年的63.5%提高至67%。顯然,兩岸應加強在金融保險領域的合作,但臺企必須突破臺灣當局的限制以及內地現行的一些政策瓶頸。

  政治前景不明朗,如何化劣勢為優勢?開放的內地與發達國家交往暢通,而兩岸政治前景一直不明朗,在臺灣當局的阻撓下,兩岸至今只節假日短暫的通航;而兩岸間的貿易一直要經由香港、澳門或其他地區中轉,何時實現“三通”是個未知數。由此導致臺商無法搶在外商之先取得先入的優勢,甚至可能會喪失其在內地已掌握的產業優勢。

  融資難題正被逐步解決

  受政策性限制,臺商在內地不易融資,早期臺商都只能帶現金過內地投資。東莞清溪臺商會創會會長游偉楠回憶:“上世紀80年代,從臺灣直接進口設備到內地是不允許的。企業運轉資金全靠從臺灣帶過來的現金,所需要的周轉金起碼是在臺灣辦企業的三倍以上。”

  這種情況并非東莞一地特有,至今相當多的臺企依然如此——臺企產品主要是外銷,除極少數臺商能在內地取得一定的進出口融資額度外,多數臺商進出口仍是以現金支付。珠三角、長三角臺商都反映,到內地投資“本錢”一定要足,因為在內地投資所需要的周轉金是在臺灣辦企業的“三至五倍”。

  這些年來,隨著企業的發展和內地經營環境的變遷,臺企早期“臺灣接單、內地生產、香港出口”模式,一部分漸轉為“臺灣或內地接單、內地生產、香港出口或內銷”。也就是說,在臺企不斷向內地轉移和拓展的情況下,營銷財務部門也仍保留在臺灣。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融資。

  早期臺商全部是帶現金至內地,后來有部分由臺灣母公司在島內融資,隨著臺灣銀行業進軍香港,香港金融機構成為臺商融資的重要渠道之一。與此同時,內地外商銀行允許其在臺灣的銀行出具擔保信用證給內地分行,再由內地分行針對臺商設定抵押額度貸款給需要融資的臺商。但繁多的手續也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漢龍鐵工廠董事長葉漢龍言:“港臺融資靠平時個人積累的信用,而內地則要財物擔保。銀行部門也不習慣上門服務,好像是企業求銀行給錢。我認為內地銀行要轉變意識,要像港臺銀行一樣上企業的門去服務。銀行也是做生意,高高在上怎么做生意?”

  為了便于臺企融資,兩岸金融業一直在探討合作。2002年以來已先后三次批準7家臺灣銀行在內地設立辦事處,一些臺灣保險公司也陸續獲準在內地設立分支機構。2003年,東莞光正信用擔保有限公司成立,為本地銀行給臺資企業貸款融資做信用擔保。同時東莞還在爭取開有114家分行的臺灣玉山銀行前來設立辦事處,為莞臺金融業的合作與交流起示范效應。另外,正在大力開發和建設的東莞松山湖科技產業園,也將為臺灣創投公司開展高新科技產業風險投資提供大量可行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內地現行政策,銀行在沒有任何合法有效抵押財物的情況下給企業貨款是不可能的。因此,為了加強臺資企業對內地相關金融政策的了解,國家在去年公布了《臺資企業國家開發銀行貸款暫行辦法》,廣東省臺辦、廣東開發銀行隨后聯合出臺了《臺資企業貸款操作指引》,貸款對象包括大中小企業,以及農業試驗區和科技工業園區,還有促進廣東東西兩翼建設的項目;幣種有人民幣和外幣。去年以來,內地一些地方開始著力解決臺商在內地融資不暢的難題。

  2005年末,廣東省臺辦、廣東開發銀行和廣東省粵臺交流促進會聯合舉辦了“廣東臺商迎春酒會暨國家開發銀行對廣東臺企貸款宣介會”。廣東是全國最早啟動對臺企貸款的省份,并計劃2006年向臺企貸出20億元,5年內貸出80億元。

  不過,臺企在內地的融資難題要得到真正解決,還需要時日。

  四大產業合作前景看好

  雖然臺灣先行一步,但與內地一樣同屬追趕型經濟,且兩岸經濟存在很強的互補性和依存性,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傳統產業、高科技產業、金融保險業、農業四大產業合作前景看好。

  傳統產業:臺灣經濟起飛于上世紀70年代,雖然在高科技產業上有很大發展,但目前傳統產業仍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受島內空間狹小勞動力成本高等因素,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便開始利用內地廉價的土地、勞力、原料進行生產。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半成品、原物料和機械設備等也在內地采購。

  欲打造新的競爭優勢,臺企從生產到營銷等方面與內地企業合作是一條捷徑。從上游供應鏈來說,內地所提供的低成本設備及配件等原材料,對臺企成本控制極為有利。從下游經銷網來說,在內地市場內地經銷商網絡從中心城市一直鋪向邊遠鄉村,使用現成的網絡可大大降低臺企的營銷成本;在國際市場,內地產品通過臺企網絡可通往世界各地,同時也增加了臺企的新贏利點。雙方攜手水乳交融,若臺企能以開放的心態建立起新的產業生態圈,必能達成互利雙贏。

  高科技產業:2003年臺灣《天下》雜志調查臺灣排名前1000家企業的CEO,發現已有56%的臺灣企業到內地投資,另有25%的CEO表示未來5年內可能會到內地投資。這一年,臺灣高科技產品已有30%在內地生產,資訊硬件產品的40%以上在內地生產,其中

筆記本電腦46%在內地生產,臺灣高科技產業投資內地績效彰顯。

  以高科技為基礎的知識經濟在生產方式上與傳統工業經濟相比,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以分散化生產為典型方式;二是由于非標準化,其技術基礎以創新為核心。分散化生產使包括臺企在內的眾多中小企業獲得發展良機,但由于生存與發展的核心技術掌握在跨國大企業手中,以中小企業為主的臺企必須致力于自主研發,促進產業升級,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競爭力。為吸引高科技人才,2002年臺灣當局修訂的政策,把引進內地產業科技人才比例從10%放寬到20%。同時投資內地的臺商企業有70%以上在內地設立了研發中心。

  雖然這些內地臺企的“研發中心”和“研發基地”,基本上只是將臺灣設計予以技術上的部分改進,尚未有涉及核心技術的內地臺企研發中心存在,但兩岸科技合作的序幕已經拉開。

  金融保險業:內地臺企的融資問題一直是個瓶頸。而據臺灣方面的統計,金融保險及不動產業占臺灣生產比重的21%,是僅次于制造業的第二大二級產業。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金融保險業內地直接投資在臺商投資內地行業排行榜上居第二十四名,比重不足1%。

  金融保險業在臺灣有雄厚基礎,各集團都強烈地希望開拓內地市場,在此形勢下臺灣當局于2004年3月底通過了“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草案,其中金融保險業將優先發展健康保險市場及債市,以此推動臺灣成為區域性籌資中心。入世后,內地加快金融保險等行業的開放速度,為臺資企業提供金融支持,至2005年已經批準設立2家臺資銀行、7個銀行代表處、16個臺資

證券公司和12個保險公司代表處。顯然今后兩岸將加強這方面的合作,臺企金融保險業前來內地投資將掀起新一輪熱潮。

  農業:臺灣在與內地的經貿往來中,取得高達3000億美元的順差。但農業項目卻表現為逆差,國務院臺務辦公室的數據顯示,2004年兩岸農業貿易額為4.21億美元。由于臺灣農產品生產成本高,缺乏競爭力,目前為止內地從臺灣進口的農產品只占內地進口農產品總量的1%。

  在內地低廉的原料、勞動、土地及各項稅賦優惠措施,以及廣闊內銷市場的吸引下,從1987年開始,便有包括種植業、養殖業,以及食品加工業等在內的臺商前來內地投資。如今投資范圍已擴大到農業關聯企業乃至旅游觀光農業等,除農產品生產外中下游的配套投資也擴展到加工、銷售與貿易等領域,形成產業化經營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農業方面粵臺合作是有很大發展前景的。一來,雙方具有相似的農業生產自然環境,加上廣東境內河網縱橫,水庫眾多,魚塘遍布,非常適合發展高新技術農業。二來,廣東是綠色食品和花卉蟲魚等農產品消費和觀光農業的大市場,因此也成為興建高新農業觀光旅游區的首選地點。

  總之,在農產品的國際產銷活動方面臺灣也較具經驗與優勢,有效結合雙方優勢,可創造雙方在國際市場共贏的局面。

  (原報告30萬字,本報編輯過程中進行了刪節)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