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因素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結構與速度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04日 14:33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 |||||||||
資源短缺和環保問題將是貫穿今后中國經濟"重化工業"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約束條件,其中尤以能源問題最為突出。
除了資源短缺、城市化步伐加快和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三方面力量,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全球產業轉移步伐的加快也將對我國經濟增長和結構變化產生重要影響。 新一輪經濟增長的重化工業傾向有著深刻的消費結構升級背景。面對日益突出的能源、原材料和基礎設施短缺,以"新發展觀"為指導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將從多個方面影響未來中國重化工業的發展。那么,未來中國經濟結構變動的趨勢又將如何呢? 1、資源短缺與"新型工業化道路":未來我國工業結構調整的環境和條件發生了變化 毫無疑問,資源短缺和環保等"可持續發展"問題將是貫穿今后中國經濟"重化工業"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約束條件,其中尤以能源問題最為突出。實際上,改革開放以來的兩次高增長時期都是以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礎工業的瓶頸制約為標志發生轉折的。這個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新一輪經濟增長難免會遭遇這樣的歷史困境。另外,這一輪短缺發生的背景不同,表現方式也有新的變化,而且經濟基數遠大于以往,對國際市場產生了重要影響,矛盾也比以往更為突出。 中國經濟反復出現資源和能源"瓶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政策因素最為關鍵。每次發生大的"瓶頸"制約情況,總是以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從需求面限制高增長行業,尤其是高耗能行業的增長,人為地平衡供求結構,而"瓶頸"行業的發展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傳統的政策和戰略手段已經被實踐證明不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解決問題的真正出路在于在"新發展觀"指導之下的工業結構的調整戰略,即發展附加價值高、能效高、節約能源的現代工業體系。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關鍵在于技術進步。戰略手段除了提高能源使用的技術水平和效率外,更重要的在于通過市場化的手段逐步提高能源的價格水平。一方面,全球范圍能源價格水平持續上升的中長期態勢已成定局,逐步提高國內能源使用成本,盡管在短期會對宏觀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從中長期看,卻有利于合理的價格體系的形成和市場機制作用的正常發揮。另一方面,能源成本的提高可以促使企業為提高自身競爭力不斷從節能方面進行努力,同時對高耗能工業的增長產生一定的制約和引導作用,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和能源短缺的矛盾問題。 從政策層面看,這一戰略意味著將政策取向從直接限制高耗能產業的發展,轉向配合市場力量,通過環保、能耗標準和技術水平的要求,提高產業進入的壁壘,強化高成本對產業結構的"節能化"、"環保化"轉變的作用。最后,高成本也可以強化社會各方面對"瓶頸"領域的投資,增加供給。尤其是在我國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的情況下,可以促使國內企業積極地從全球范圍獲取資源,盡快打下堅實的資源基礎。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這也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資源短缺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只有通過經濟發展的手段才有解決的可能。 就具體產業或產業群的發展趨勢看,工業發展戰略的轉變,將首先表現在,與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相適應的消費品工業的增長將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以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為代表的服務業,如旅游、教育、文化和娛樂等產業的發展將進入黃金發展時期。另外,能源、原材料和基礎設施等上游行業相對價格的提高,將一定程度推動這些領域加快建設。參考美國等發達國家基礎設施發展的經驗,這一過程在中國將可能持續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其次,在能源成本上漲和環保等壓力下,傳統生產部門的設備更新和新型設備的建設將使設備投資大量增加,形成對裝備工業的巨大需求,并促進裝備工業的改造升級,同時對材料工業、基礎零部件工業和工業基礎技術的發展產生影響。最后,高加工度化產業將主要集中在新一代工業消費品產業和設備制造業,這兩個產業群在發展過程中相互推動、相互促進,并帶動材料工業、基礎零部件工業等一系列產業的改造、創新、升級。這些產業的創新升級活動反過來對裝備工業形成需求,并推動裝備工業和新一代消費品工業的發展。與此同時,能源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將不斷加快,并有可能適度超前于經濟發展。 2、城市化步伐加快對我國工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取得長足進展,但總體上仍落后于工業化。參考國際經驗可以看出,我國已基本進入城市化加速發展時期,預計在未來二、三十年里,城市化發展速度將比目前加快一倍,達到年均增長2-2.8個百分點左右,城市化將成為推動我國下階段經濟增長和結構升級的主要動力之一。城市化步伐加快將首先帶動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農業勞動力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轉移,解決制約我國結構升級的"瓶頸",推動三次產業結構"自然演進"的步伐。其次,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將加大對住宅、交通、水、煤氣、郵電等一系列城市基礎設施的需求,其中住宅和交通需求對多數工業行業特別是汽車、建筑、建材都有明顯的拉動作用,并間接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最后,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對收入結構和消費習慣的改變有直接作用,從而帶動整體消費結構的升級,拉動相關消費品工業的發展。 3、與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相關的產業將呈現較快增長態勢 二十一世紀初,中國人均GDP跨越了1000美元大關,居民消費結構開始發生重要變化。過去幾年,汽車和房地產的快速增長,及受其帶動下形成的一批高增長產業群,都充分地證實了消費結構升級對中國經濟增長和結構升級的巨大推動作用。到2020年,按照GDP翻兩番的速度估算,居民人均收入將達到3500美元的水平。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這一時期往往是居民消費結構變化最快,從而帶動經濟增長速度快速提升的重要時期。考慮到中國屆時14億人口的現實,這一階段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爆發出來的增長帶動力量將是史無前例的。另外,我國經濟至今仍未擺脫二元經濟特征,農村居民收入只相當于城鎮居民的40%左右,消費結構不在同一檔次。這就決定了中國多層次的消費結構轉變將同時發生,從而對產業結構的升級帶來多層次的推動力量。 總體來看,未來20年將是中國居民消費結構從衣食和部分用的需求,向提高住、行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階段過渡的關鍵時期,住宅、轎車、軌道交通等社會基礎設施、通訊及其他新型電子產品、文化娛樂、旅游、社區服務等將成為重要增長點,并相應帶動建筑、建材、機械、石化、電子等工業部門的較快增長。與此同時,隨著農村人口向非農產業和城鎮的轉移而帶來的收入提高,將會增加對家電等耐用消費品的需求,并拉動這些產業進入一個新的較快增長期。 除了資源短缺、城市化步伐加快和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三方面力量,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全球產業轉移步伐的加快也將對中國經濟增長和結構變化產生重要影響。在全球高科技產業飛速發展的帶動下,我國高技術產業正處于快速增長時期,特別是電子和通訊行業在近年來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持續減低的背景下保持了超常增長勢頭。未來20年,將是國民經濟信息化步伐不斷加快,高技術產業,尤其是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繼續高速增長時期。 另外,國際產業轉移將促使中國在部分制造業領域形成以出口導向為特征的制造業基地,推動機電產品和部分加工工業的快速增長。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中國在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將不斷弱化。但隨著國際制造業向中國轉移步伐的不斷加快,在一些重要的加工業領域,基于資本、生產技術和基本的研發能力,以及規模經濟等優勢形成的國際競爭力將不斷提高,并促使新的加工工業品的出口快速增長。這些領域的發展將進一步促進中國重化工業化發展趨勢。 從高增長產業群看中國工業化進程 1、新一輪經濟增長的重化工業特征 重化工業的快速增長是這一輪經濟增長最引人注目的現象。其中有三大高增長產業群。 第一大高增長產業群:機械工業。 該產業群根據增長動力的不同大致分為兩大類(見表2):第一類是與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關聯密切的行業,如電子通訊產品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和日用電器制造業等等。從需求角度看,該產業群的高速增長首先得益于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形成的需求增長。1990年代末開始,中國居民家庭中傳統的耐用消費品增長明顯放慢,但以電子計算機、現代通訊和轎車為主導的新一代的耐用消費品進入加速增長狀態。如電子及通訊產品制造業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居民消費需求的比重已經分別達到10%和17%,比1990年代中期提高2倍以上。居民汽車保有量從2001年到2003年增加了30%以上,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普及率提高了近1倍,家用電腦用戶增長近5倍,空調、熱水器、彩色電視機等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根據2000年投入產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數粗略估算,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帶來的需求增長對該產業群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0%以上。第二是出口增長的拉動。如電子通訊產品制造業出口已占到該行業全部產出的40%以上,出口增長對該行業的帶動作用不低于40%。 第二類是與各行業裝備水平提升關聯密切的行業,如普通機械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等。這類行業與相關下游行業的增長密切相關,如化學工業的快速增長帶動石化專用設備的增長,電力建設加快帶動輸變電設備等電器器材工業的增長。由于下游需求面分布十分廣泛,該類型行業盡管增長幅度不盡一致,而且經常交替變化,總體上仍保持高增長態勢。同第一類行業相比,這類行業受投資增長影響較大,如普通機械制造業的產品近50%用于固定資產投資中的設備需求,另外30%用于行業內部,出口的影響較小。 第二大高增長產業群:鋼鐵工業(包含冶煉、壓延和金屬制品業)、有色金屬工業及相應的采掘工業。 該產業群是所有行業中增長速度最快的行業,2000-2003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24%以上。從需求角度考察,機械工業是該行業最大的用戶,尤其是裝備生產為主的普通機械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其次是建筑業,占到該產業群總產出的20%左右。另外,出口增長也有一定的貢獻。表面上,該類產業是典型的中間投入型行業,但從其增長的根源看,這類行業的增長仍然有較強的消費結構升級動因。如建筑業,2000年以來,在居民住房消費需求的推動下,城鎮和農村居民住宅建設每年新增面積約12億平方米,是1990年代初期的2倍,增長速度超過了其他建筑領域,成為拉動建筑業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而從鋼材最終產品的需求結構看,建筑業需求總量占到50%以上,由此可以大致估算出居民住房消費結構升級對鋼鐵工業最終需求增長的影響不會低于10%。另外,隨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大型鋼結構使用范圍和數量的不斷增長,對鋼鐵的需求也將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第三大高增長產業群:化學工業。 化學工業增長速度僅次于前兩類行業,2001年到2003年平均增長速度24%,高于工業總體增長速度約3個百分點,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10%左右。同其他行業相比,化工產品門類眾多、應用領域極為廣泛,需求增長的拉動力量也來自方方面面。 首先,化學工業的高增長與機械工業、鋼鐵工業相比,更貼近居民的最終消費需求,與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關聯也最為密切。如居民日常消費中的塑料產品、日化產品、家居裝修中的各種裝修材料等。根據2000年投入產出表粗略估算,這部分需求對化工產品的最終需求帶動力量在20%左右。 其次,隨著化工新材料的不斷涌現,以及在工業領域對鋼鐵等材料的替代加速,工業用化工產品,如機械制造、建筑業等對合成材料的需求,紡織用染料、石油天然氣工業、以及食品、飲料和紡織等傳統消費品制造業對添加劑、催化劑、化纖等化工產品的需求增長也十分迅速,使化工產品的中間使用率穩步提高,成為帶動該行業增長的重要力量。在農業領域,對化工產品如農用地膜、化肥、農藥的需求不斷增長,國內產品進口替代步伐也不斷加快。根據2000年投入產出表粗略估計,這部分需求對化工產品總需求增長的貢獻在50%以上(化工產品內部使用增長的貢獻約25%)。 最后,國際化工生產能力向中國轉移的步伐在不斷加快。1990年代中后期向中國轉移的生產能力現在多數已經進入大批量出口階段,近年來對化工產品最終需求的貢獻已達到10%左右。 2、重化工業化加速發展的形成機制 從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結構特征看,機械、有色、鋼鐵及化學工業成為快速增長的主體。這些帶有明顯"重化工業"特征的"高增長產業群"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性地位日益突出。 從"主導產業群"的演變過程看,重化工業產業群幾乎是每一次經濟高增長周期的主導產業,其他"主導產業群"如食品、紡織和家用電器等傳統消費品產業群,都對應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處于周期性更替之中。即使是在經濟增長速度回落的低谷時期,以機械工業為代表的"重化工業產業群"的地位也很少被動搖。另外,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這一產業群的地位還在不斷強化。 從增長機制看,該產業群幾乎得到從中間使用到最終使用各個方面需求增長的共同拉動。中間使用率的提高是技術進步和產業內部分工進一步深化的必然結果。最終使用中,固定資產投資是該產業群最大的用戶。近25年來,各行業裝備水平在不斷提高。據估計,從1990年代初期到21世紀初,整個工業行業人均設備擁有率大致提高了近兩倍。尤其是大規模成套設備生產能力的快速發展,使得許多以前依賴進口設備的局面有較大變化。此外,未來較長時期,隨著城市化步伐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快速增長,對工程機械、化工產品和鋼材的需求還將保持較高增長速度。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也將新一代消費品的需求對象直接指向這一傳統意義上的"重工業"行業。最后,隨著中國工業總體國際競爭力和比較優勢的提高,機電產品出口快速增長為世人所矚目,進一步強化了該高增長產業群的增長后勁。 3、中國當前工業化階段的判斷 通過其他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階段的對比研究,可以更進一步理解上述結論。本文將沿用主導產業群分析思路,通過比較美國和日本主導產業群的變化軌跡,對我國目前工業化的發展階段進行判斷。 1990年代末,國家統計局曾利用投入產出系數的雙層濾波法對美國和日本過去30年的投入產出表進行研究,厘定出兩個國家各個經濟發展階段主導產業的基本格局和演變規律。研究顯示,1970年代以前,美國主導產業結構是以食品紡織、造紙家具等以消費品生產為主的輕工業為核心部門,鋼鐵、機械和化學等傳統制造業部門居于其次地位,第三大產業群是運輸、郵電、商業和其他服務業。此后十多年里,鋼鐵、機械、化學等重化工業部門增長明顯加快,取代傳統消費品行業成為主導產業,服務業增長緊隨其后。1980年代中期以后,其他服務業就成為主導產業的核心,傳統制造業部門的重要性開始下降,但化學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如電子及電器設備制造業比重明顯上升,電力、煤氣、自來水行業因為與快速增長的其他服務業存在雙向關聯也獲得了快速增長,成為新的高增長行業。在日本,除了化學工業的地位比較突出以外,其他特征與美國基本一致,只是時間進程上略微落后一些。 中國目前的收入水平與日、美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初期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如果套用錢納里的分析結果,中國現階段的工業化發展水平一定低于當時的日本和美國的發展水平。但是從主導產業的結構特征,尤其是其變化的基本趨勢看,中國目前正處于美國和日本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期的水平。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以機械制造業為核心的加工工業取代輕工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同以消費品工業為主的階段和以高技術產業為主的后工業化階段相比,這一階段應該定位為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 由于美國和日本都是在工業化第一階段較長時期積累的情況下進入中期階段的,所以發展基礎較好,中期階段經歷的時間較短,大約15到20年時間就被高科技行業和服務業所取代。而我國由于前期發展中結構調整尚不到位,工業化第一階段主導產業發展的基礎并不牢靠,所以,目前即使進入了工業化的中期階段,還將要求較長時間的"補課式"的增長。加上中國經濟規模基數較大,二元結構問題依然突出等現實約束,中國經濟處在這一階段的時間將比美國和日本更久。 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形成與發展 1995年,國民經濟成功實現"軟著陸"后,總體增長速度連續6年穩步下降。但是從具體行業的增長格局看,自1999年始,隨著國家擴大內需政策逐步取得成效,一批行業率先呈現加速增長態勢,逐步拉開了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序幕。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第三次高增長時期。在此列出2000到2003年各行業增加值年平均增長速度(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2000年到2003年四年間,幾乎所有行業的增長速度都有程度不同的提高。動態考察,2001年初,第一批高增長行業開始形成。其中包括兩個層次,第一是汽車和房地產業等代表居民消費結構從"吃穿"向"住行"升級的新一代消費升級行業,其增長速度明顯加快;第二是以食品、飲料(尤其是乳制品業)、紡織服裝、文教體育用品、以及手機、數碼家電等中高檔家用電子產品等,這些行業與居民日常消費結構升級也關聯密切,其增長速度明顯加快。 與此同時,2002年以前的一些高增長行業如電子及通訊產品制造業、石油及石油化學工業等由于國際和國內市場變化的原因,增長速度明顯回落。這些在產業結構層面發生的變化顯示,過去一輪經濟增長的均衡格局已經打破,新的均衡格局開始形成,進而預示著上一輪經濟增長周期的結束和新一輪周期的到來。 進入2002年下半年,這股增長力量開始傳遞到中游制造業環節和上游的能源、原材料以及運輸等基礎設施環節。以機械制造、鋼鐵、有色、建材、煤炭等為代表的一批具有重化工業特征的行業相繼進入快速增長軌道。到2002年底,國民經濟全面回升的局面基本形成。尤其是中游制造業環節,在"投資引導投資"的加速機制作用下出現多年未見的快速增長。盡管受到2003年上半年非典的不利影響,這種態勢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反而在7月份出現反彈性的超速增長,導致煤炭、電力、有色金屬、鋼鐵、石油和運輸能力等上游行業普遍短缺,價格水平快速上揚。上游環節的"瓶頸"制約進而形成兩種后續力量: 第一是對中游制造業和消費品制造業的成本壓力。由于中游和下游生產環節長期以來形成的"買方市場"格局沒有改變,激烈競爭形成的"競爭阻隔"阻斷了上游原材料漲價向下游產業環節的剛性傳導,尤其是向終端消費者的轉移,使中、下游環節的企業兩頭受壓而不得已進行調整。其結果一方面使企業收益水平增長速度明顯回落,并迫于成本壓力縮減生產計劃;另一方面,這種壓力反過來開始對上游部分行業的生產和投資的快速增長形成制約,不少企業開始關注未來可能形成的過剩風險而削減投資規模。 第二股力量表現為投資的高增長。高價格導致高利潤,進而吸引了相關領域投資的快速增長,并通過信貸規模的快速擴張傳遞到金融領域,加大了上游環節的供應短缺。面對過快的經濟增長,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調控措施。一方面通過嚴格用地管理和開發區等建設項目的清理整頓緩解投資壓力,另一方面通過收緊銀根,控制信貸規模減輕通貨膨脹的力量。2004年二季度,調控措施產生了明顯的效果,一些行業的過快增長態勢受到了控制。 下游制造業環節的生產調整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上游領域的需求壓力;同時,上游環節通過原有能力的挖潛和新增能力的加速啟動,也一定程度地增加了供給。從2004年6月開始,部分行業的供給短缺局面出現緩和跡象,個別產品領域甚至出現價格快速下降,需求明顯萎縮的現象。 對過熱領域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其他非重點調控行業,如汽車、機械等產生了影響。多數制造業普遍出現增速回落和效益下降的情況。到2004年三季度末,除了煤炭、石油、交通運輸等領域因為供給能力擴張較慢,以及國際市場影響等因素外,多數行業的"緊"運行局面出現緩和跡象,汽車等部分消費品行業甚至出現持續回落。 表1 各行業2000-2003年增加值平均增長率(單位:%) 黑色金屬礦采選業 30.575 服裝及其他纖維制品制造 16.127 鋼鐵工業 28.120 金屬制品業 15.778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27.228 紡織服裝業 15.762 儀器儀表及其他計量器具制造業 27.092 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 15.625 交通運輸設備制造工業 25.173 煙草加工業 15.456 家具制造業 23.860 建筑材料業 15.121 機械制造業 23.323 紡織業 14.382 有色金屬工業 22.970 電力工業 13.706 普通機械設備制造業 21.308 食品工業 18.007 皮革毛皮及其制品業 20.297 化學工業 17.433 煤炭工業 19.979 橡膠加工工業 16.437 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 19.526 煤氣自來水生產供應業 9.988 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 19.354 有色金屬采選業 9.122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業 19.027 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屬礦采選業 8.451 醫藥工業 18.849 飲料工業 8.020 專用設備制造工業 18.497 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及加工業 6.777 塑料加工工業 18.446 化學纖維工業 5.724 造紙印刷業 16.416 木材及竹材采運業 -28.161 表2 機械制造業成為三大高增長產業群之一(單位:%) 2001—2003平均增長速度 對工業增長的貢獻 機械制造業 0.330 0.333 其中:普通機械設備制造業 0.318 0.045 專用設備制造工業 0.292 0.027 交通運輸設備制造工業 0.387 0.092 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 0.234 0.047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0.356 0.106 儀器儀表及其他計量器具制造業 0.435 0.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