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悅音
近日,一起冒充中金公司工作人員進行非法證券咨詢的案件浮出水面。今年4月,中金公司向北京警方報案,稱有人冒充該公司工作人員招攬會員欺騙股民,目前這起由3名擁有大學學歷女子制造、涉嫌詐騙18名外地股民7萬多元會費的案件已經告破,據稱這起案件是北京破獲的首例非法證券咨詢案。
很顯然,這種非法咨詢案件的性質惡劣程度,已經遠遠超出通常意義上的“黑嘴”范疇,具有典型的詐騙犯罪特征。有關部門公開提示“北京16家合法證券公司中,已有11家被不法分子冒用詐騙”,這類案件如此頻發,投資者保持高度警惕才是防止財產遭受損失的關鍵。
實際上,在世界證券投資發展史的數百年歷程中,這種古老的欺詐游戲本質都是一樣的,那就是玩弄概率和心理的“戲法”:假設一個騙子機構給1000個投資者發信,500個發看多的,500個發看空的,一星期后,必定有500個開始關注這個騙子機構的建議;騙子機構接著給剩下的500個投資者發信,250個發看多的,250個發看空的,一個星期以后又有250個投資者會看是關注這個“屢次成功”的騙子機構;三次以后至少會有百余個對騙子機構“深信不疑”的投資者出現,其實這些人只是“概率的寵兒”罷了。
當然,在現代社會中,這些“證券咨詢騙子”利用電話、電視、網絡等工具“撒網”,其實施作案的“分母數”增加,必然伴隨著被騙“分子數”的增加。但是無論作案手段如何翻新,其利用概率作案的本質并無任何改變,認清這點再看此類“戲法”,就像看“皇帝的新裝”一樣有趣。
從北京這起證券咨詢詐騙案來看,無論是作案人員的手法還是涉案金額,都屬于“菜鳥級”,比這厲害的還很多。2008年破獲的轟動全國的“金股之王”非法咨詢案為例,可清晰看到“借推銷軟件行非法咨詢之實”、“行騙對象選擇的異地性”等顯著特征。金股之王公司通過電視股評節目、免費電話等方式在全國招攬客戶,并以售賣薦股軟件為名與全國各地客戶簽訂服務協議,非法咨詢業務導致1090人上當受騙,涉案地區達10省市。
值得關注的是,善于利用一些投資者迷信“內幕消息”心理,是這些非法咨詢機構行騙屢試不爽的“殺手锏”。對于這種怪象,一句華爾街經典名言值得投資者深思回味:“若是給一個人一堆內幕消息和一百萬美金,很快這個人就會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