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戈
證券市場的“概念炒作”可謂層出不窮,從網絡概念到奧運概念,從醫改概念到創投概念,以及當下的豬流感概念,概念的光環引起投資者極大的興趣和關注。一輪一輪的概念炒作帶來了“熱點”,帶來了“話題”,但更多的是帶來了教訓。投資者一定要警惕“概念炒作”的風險和危害。
案例1:“全流通IPO第一股”炒作
2006年6月19日,全流通IPO第一股——中工國際在深交所掛牌上市。該股股價在當日下午1點50分左右開始飆升,不到半小時股價由17元漲至50元,最終以31.97元收盤,較7.4元的發行價上漲了332%,換手率高達94.05%。一級市場申購中簽的投資者基本上都獲利離場。隨后,中工國際連續6個交易日跌停,股價跌至17元左右。在50元附近買入的投資者遭受的最大損失達到66%。時隔一年半,經歷了2006-2007年的牛市行情,中工國際最高股價也只有35.8元,仍遠遠低于上市首日的高價;進入2008年以后更是一路下行,截至2009年4月13日,收盤價僅為17元。
案例2:2000年“電子商務”概念炒作
2000年初,證券市場電子商務概念的炒作達到了頂峰,眾多資金熱捧具有電子商務概念的股票,不管上市公司的主營是什么,只要通過網絡賣了產品,就受到追捧,甚至引致眾多公司紛紛改名為網絡、科技公司,紛紛“觸網”,以迎合市場的炒作。但令人尷尬的現實是:隨著國際和國內電子商務概念泡沫的破滅,市場資金又紛紛站到了電子商務的對立面,市場熱點迅速從“鼠標”變為了“水泥”,在高位買入“鼠標”概念股票的投資者損失慘重。
案例3:奧運概念“全聚德”的炒作
2007年11月20日,“全聚德”在中小企業板掛牌上市,首日36.81元開盤,在隨后的20個交易日,由于受奧運概念的影響,股價一飛沖天,最高漲至78.56元。此后股價一路下跌,三個多月就下跌超過50%。2009年4月13日收盤報28.3元,比最高點下跌近64%。
盲目追隨概念不可取
什么是“概念”?概念可能意味著對市場未來走向的深入挖掘,但也可能僅僅是一個市場炒作的借口,甚至就是一個自欺欺人的幌子,投資者一定要睜大“火眼金睛”,仔細辨別各類紛繁復雜的“概念”。
以上面提到的奧運概念全聚德的炒作為例。全聚德奧運概念的“邏輯”很簡單:奧運會期間,將有眾多外賓光臨北京,而全聚德作為北京的“標志”,將是外賓必到的飯店,全聚德的業績將會有大幅提升。乍一聽,仿佛很有道理,確實是貨真價實的奧運概念。事實究竟怎樣呢?全聚德2008年年報已經公布,從年報數據看,全聚德全年接待賓客人數增長不到8%,并不足以支撐股價的大幅飆升,與“概念”的期望值相差甚遠。
概念終究是虛的,只有公司擁有良好的現金流量、不斷增長的盈利能力、不斷增長的市場占有率,才能受到市場的最終認同,能給投資者帶來真金白銀的才是真的好公司。概念終究是虛的,再玄的概念也必須以企業的盈利為基礎,脫離了基礎的概念只能是一個虛無的東西。概念包裝只能蒙得了一時,只有貨真價實才是根本的長久之計。
追隨熱點概念不斷追漲殺跌,跟風炒作,損失往往巨大。在這類概念面前,投資者應該認真總結以前曾經炙手可熱的概念股炒作的經驗教訓,認真了解所投行業的運作機制與風險,認真分析這些概念公司是否 “貨真價實”,減少盲目跟風的隨意性,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