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杰羅米·西格爾
最近人們常說 “買入并持有”的投資哲學——即買入一組多樣化的股票或共同基金并無限期持有的做法——已經過時了。這在20世紀90年代的大牛市時代是行之有效的,但如今我們所處的時代遠沒有那么美好了——此時能夠取得滿意的投資回報的惟一方法是正確地選擇買入和賣出的時機。許多人還以諷刺的口氣說,近年來投資者的策略與其說是“買入并持
有”,不如說是“買入并做波段(buy and fold)”。
事實并非如此。熊市并不妨礙“買入并持有”哲學的有效性。我們經常提及的股票長期收益既包括牛市也包括熊市的收益。這種收益吸引了如此之多的投資者投身股市,但它并不是來自低買高賣,也不要求你擁有預測市場走勢的先見之明;相反,它只要求你擁有一個廣泛多樣化的投資組合,并將其紅利用來購買更多的股票。
實際上,熊市可以為股票帶來更多的回報。如果股市從不下跌,股市就不存在風險了;而沒有風險,也就沒有“風險溢價”。而這種溢價正是股票相對于其他資產,如政府債券和銀行存單收益為高的根據之所在。事實上,正是來自熊市末期的高收益才使股票的收益能夠超出其他資產。
選時的迷思
市場時機論者宣稱他們可以比采用“買入并持有”策略的投資者取得多得多的回報。其中有些人往往進行股票的短線買賣。但這種短線投機與其說是投資不如說是賭博。只有極少數交易者可以據此取得成功,因為這不僅需要對市場走勢和心理擁有極其豐富的知識,還要有足夠的運氣。
某些類型的學者,如哈佛大學的約翰·坎貝爾和耶魯大學的羅伯特·希勒主張一種更為精致的市場時機論。他們宣稱投資者應當在股價相對于收益過高時減少其投資,而在其價位低廉時加大投資。例如,投資者應當在2000年時減少其持股量,以避免隨之而來的熊市。
盡管作為“買入并持有”策略最堅定的擁護者,我也贊成投資者應當在2000年3月時賣出其持有的科技股——當時其價位已達到史無前例的天文數字。如果投資者聽從我的建議,那么,隨之而來的熊市就不會給他們帶來慘重的損失了。既然如此,為什么我仍然不贊成市場時機說呢?
市場時機論的問題在于它可能會使許多投資者獲得低于市場平均數的回報。他們往往做不到高拋低吸,而是恰恰相反。與多樣化組合投資的策略要求相對照,許多人在科技股高漲時期買入了太多的技術和互聯網股票。他們正是隨之而來的熊市的最大受害者。在這些股票已跌落塵埃后,許多科技股的愛好者仍死把著它們不放,希望有朝一日它們能重振雄風并證明他們原來的判斷是正確的。有些人甚至宣稱他們正是依據“買入并持有”策略才拒絕拋售這些已成為輸家的股票的。
但這種論證方式只能遭到真正的“買入并持有”策略擁護者的唾棄。此種策略從來不適用于單一的股票。隨意挑選的一只股票,其收益通常會低于平均回報。其原因在于,一個包羅廣泛的投資組合,其中走勢最好的股票的收益會超出平均收益,而且其程度會遠遠大于走勢不佳的股票。挑選少數幾只股票并長期持有是一種輸家的做法,并非“買入并持有”策略的真意。聰明的投資者總會把落后于大盤的股票拋棄掉,并任由其跑贏大盤的股票乘風破浪——這種做法與一般投資者的沖動之舉全無共同之處。市場時機論根本不適用于一般投資者,他們總是在股價走高時信心滿滿,而在股價跌落時悲觀失望。
真正有效的市場時機論
真正令我全心擁護并對廣大投資者來說簡便易行的市場時機論只有一種,那就是在不同的價位平均投入資金(dollar-cost average)的策略,即每隔一段固定的時間向市場投入等量的資金。這意味著你會在市場低迷時買入更多的股票,而在市場高漲時買入較少的股票,并由此緩解市場周期帶來的不良影響。
結論:熊市不應當妨礙你耐心并年復一年地積累股票;如果你這樣做了,你就一定會成為長線的贏家。
本刊擁有獨家中文授權
作者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教授,著有投資類經典《股票:長線法寶》,該書中文版由海南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