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查詢:

權證:財富神話破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30日 22:45 《資本市場》

  作者:仲志遠

  8月初,權證市場全線延續了跌勢,無一飄紅。8月23日,也就是寶鋼權證的最后一個交易日,走勢圖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戲劇。當天的權證末路狂奔,死傷無數,甚至拖累了整個權證市場,哀鴻遍野。在行權日迫近之時,寶鋼權證變成了一堆廢紙。期望獲得行權的權證最終成了泡影。

  權證曾經造就了許多財富神話,其節節飆漲之時已經有業界操盤手預示了其風險,但沒有意識到權證的風險竟然如此之大。

  “權證將會回歸到原來的樣子,一切歸于幻滅。一輪又一輪擊鼓傳花的游戲之后,它們各自的使命已經完成”,國信

證券投資總經理錢海章博士感慨得非常冷靜。

  遙想當初,股改對價時為了補償流通股股東的差價,股改方案將消失已久的權證再度抬出了江湖,股改后的第一只權證就是寶鋼權證。

  風云際會之時

  2005年8月22日,股改推行之后,時隔10年之久的權證再次現身。惟一的寶鋼權證一時吸引了無數的短線活躍資金入場。權證T+0交易的規則吸引著短線熱錢涌向權證,在短短的半天內換手率已超過200%,瘋狂的炒作使成交量急劇暴增。

  寶鋼權證剛剛面市的兩個交易日,強大的賺錢效應已將市場短線資金召喚過來,而同期的許多個股多被冷落,甚至連大盤股的資金也被快速地抽離出來投入到了權證市場。

  權證最初是T+0交易,資金進出相當靈活,具有非常高的投機性,短線操作者蜂擁而來,幾乎短兵相接。寶鋼之后,武鋼的兩只權證也緊隨其后上市。三只權證的成交額甚至遠遠超過了2004年排名世界第一的香港權證市場。“后面進去的投資者往往是盲目跟風。在與券商、QFII、基金以及其他機構投資者博弈的權證市場上,普通的中小散戶往往只有面臨大幅虧損的結局,而主要贏家就是機構投資者”,一名操盤多年的基金經理對《資本市場》記者說。

  原因很簡單,機構投資者參與了上市公司的股改,配售獲得了原始權證的收益,在權證稀缺之時,短線資金的熱烈爆炒幾乎會讓人失去理智,機構投資者往往會找個時機高位套現走人,留下一堆散戶投資者在權證市場上相互倒賣。權證的出現主要就是為股改服務的,既然上市公司大股東不想以股份或現金支付流通股股東的對價,那么,因為稀缺而導致權證的非理性溢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權證的交易制度滿足了相當一批資金的博弈機制和快速盈利的欲望。可以想像,具有賭徒心理的投資者絕不會放過這個難得的機會。此后,深滬股市陸續上市的權證,剛剛面市之后旋即轉入爆炒的盛況,甚至每每以漲停開盤,其分流的資金幾乎讓A股市場邊緣化,即使不斷投入新的權證上市,也難以遏止這一瘋狂的勢頭。

  慘淡收尾之日

  權證一度漲勢凌厲。當各路資金熱捧權證而且樂此不疲之時,權證市場的整體行情也節節飆漲,升幅從數倍到幾百倍不等,大量的熱錢也不遺余力地加盟攪局。多年以前的教訓已經拋諸腦后,實際上,絕大多數權證品種根本就不具備投資價值,爆炒往往引發出極度的投機,一有熱錢有撤退的跡象,勢必帶來多米諾骨牌效應,權證隨即一瀉千里,滿目瘡痍,而且無法收拾。

  大量的權證掌握在基金公司的手里。這些握有權證的大戶們的一舉一動即可改變權證的操作手法。“我們拿到手的第一天就全部賣掉了,根本就沒有留著過夜”,記者熟悉的一名投資經理毫不掩飾其中的秘密,“還要等待什么時機呢”?

  2005年,市場熱炒寶鋼權證之時,許多基金在第一輪就干脆利落地離場。當年的基金三季報顯示,持有寶鋼股權而且獲得了權證分配的基金公司其權證數量大多為零。

  權證市場的投機氣氛相當濃厚,即使像基金這樣專業的操盤手也不敢將它保留個一年半載,結果倒是非常的戲劇化:公募基金金蟬脫殼,私募基金勝利出局,只剩下那些中小散戶在最后買單,2006年初夏的茅臺權證以此收場,眼前的寶鋼權證也將以此終局。

  85.78%的跌幅,1164.77%的換手率,寶鋼權證的末日就像一架注定要墜毀的飛機,在其走勢圖上劃過一道凄厲的軌跡;而且一旦寶鋼股價無法達到其原定的計劃,那么,數百萬的權證就連行權的價值也將最終失去,曾經燦爛無比的寶鋼權證就在短短的一年里成了一堆毫無價值的廢紙。權證市場上的其他權證是否也像寶鋼權證那樣不得善終,恐怕誰也無法預知,只有等待天意了。

  權證的漲跌幅度太大,自其問世之日期就是一輪又一輪博弈的開始。幾番爆炒之后,權證下跌的頹勢已經無法扭轉,其中蘊藏的風險最終將由中小散戶燒錢來化解。

  可以有理由惡意地懷疑控股股東的用心。當初股改對價時,非流通股股東并不想支付流通股的流動性溢價和風險溢價,只想以市價直接上市流通,又怕大面積地引發流通股股東的不滿情緒,導致流通股股價暴跌,所以就將流通股股價所包含的流動性溢價和風險溢價用權證來表現,但權證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一旦利益關聯方的操縱,權證的價格最后可能將會無效。因為誰都不希望認沽權證的持有者真正能夠行權,即使熬過了最后的交易,大股東也極有可能在權證到期之日做高業績,提升股價,最終讓認沽權證的價格約等于零,讓權證持有者的暴富夢想粉碎。

  “權證就像是一紙合同,到期就作廢”,國信證券的錢海章博士解釋,“作為一種支付手段,本意是讓流通股股東得到一些補償,實際上大股東并沒有付出什么東西。以前還有政府買單,而現在是市場行為,投資者需要自己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承擔一切后果”。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