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權證動態 > 正文
 

元旦之前T+0有望破繭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6日 10:07 和訊網-紅周刊

  -本刊記者 李清梅

  A股市場可能將從小范圍開始,逐步恢復“T+0”的傳聞日囂塵上。尤其是上證所總經理朱從玖本周要完善回轉交易等措施的講話,將市場期待“T+0”的胃口,再一次吊得非常高。

  “T+0”規則可能即將破繭

  經過《紅周刊》記者的追蹤采訪,發現“T+0”實施的日子可能不需要等待太久。

  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相關人士透露,上交所關于A股市場實施T+0回轉交易制度的規則,將于明年1月1日,即新《證券法》實施日之前公布,但執行日將是在新《證券法》實施日之后。

  這位人士稱,上交所曾多次討論過恢復T+0回轉交易制度的可行性,由于這是一項1996年以前就有過先例的制度,技術上并不存在什么難題,因此執行起來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而將于明年1月1日實行的新《證券法》,又從法律上解除了禁錮,因此,這項醞釀已久的交易制度可能很快就會破繭而出。

  他表示,“T+0”的實行對象在初始階段會有所限制,但至于會選擇什么類型的股票,一開始還不會有定論。

  勿需擔心“投機盛行”

  權證的瘋狂表現一度使市場人士擔心“T+0”可能引發投機之風盛行,但《紅周刊》記者采訪發現,市場各方對這個問題的擔憂程度實際上很低。

  荷銀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中國區總裁章嘉玉認為,“T+0”回轉交易在短期內確實會對成交量的增加起到較為顯著的效用,但從長期來看,企業能給投資人以什么樣的回報更為市場所重視,因此“T+0”的實行并不會造成投機盛行。

  有過臺灣市場多年經驗的章嘉玉介紹說,“T+0”回轉交易制度在臺灣稱為當日沖銷制度,早期臺灣股市以散戶為主的時候,并不允許實行這種制度。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臺灣股市引入QFII,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更多、投資行為更為穩健的時候,才開始實行當日沖銷制度。

  她認為,一個好的、成熟的市場,應該是一個投資與投機并存的市場。很多成熟海外市場都實行了“T+0”,但都沒有造成“投機盛行”的局面,她相信,這種狀況在將來的中國也同樣不會。因為這種制度具有放大收益,也有放大虧損的作用,能夠從中獲利的人,只占市場當中很小的一部分。

  對此,上述上交所人士也表示,不必對于“T+0”引發投機盛行一事過于擔憂,因為過度的投機自有市場給予教訓,使膽大妄為者不敢再亂來。

  監管難題與是否公平之辯

  《紅周刊》記者采訪發現,其實,實施“T+0”最大的問題不在于是否會投機,而是監管風險。

  一個很明顯的擔憂就是“如何區分“T+0”與莊家對敲交易,以實施監管之效”?對此,上交所相關人士稱,交易所具有一整套監測賬戶的技術,可對關聯賬號的交易進行監控。在這種監測技術下,莊家的對倒行為等將無法遁形。

  至于對部分板塊試點“T+0”,是否會破壞市場的“三公”原則,該人士也表示不必過慮。他表示,國外成熟市場的“公平”也只是體現在信息披露之上,而在交易制度方面的區別對待則普遍存在。例如法國,其動態漲幅榜上就有2%與5%兩種不同的漲跌幅限制。

  該人士進一步表示,在我國A股市場上,也存在為了活躍某種交易品種,采用不同交易方式的現象。如為了刺激可轉債交易,就于2001年12月將原來的“T+1”改為“T+0”。

  信用風險更值得重視

  還有研究人士指出,推行日內回轉交易可能產生的一個非常大的消極影響,就是信用風險。

  由于我國目前交易風險管理體制采取“證券集中管理、資金二級管理”模式,即交易所和登記公司可以對賣空證券進行實時監控,但對買空(即透支交易,指資金不足時買入證券)的行為則由券商監管。一旦允許日內回轉交易,由于當日買入的證券可在當日賣出,故理論上投資者買入證券時可以不需要足額的資金,而只要在交易日結束時賣出股票,并計算盈虧,如虧損導致資金不足時補上即可。因而,券商出于自身利益的驅動,可能會大量地允許投資者(尤其是其長期合作的客戶)進行透支交易,從而可能會導致信用風險。

  而對于這種潛在的信用風險,需要

證監會、交易所和登記公司等多個方面加強對證券公司的監管,特別是要加強對允許客戶透支交易行為的監管,這就對券商的風險控制能力和管理層的監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