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權證動態 > 權證頻道 > 正文
 

六個月內完善創設機制 權證整體發展思路已形成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30日 09:59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方 原

  北京報道

  繼寶鋼權證風暴過后,近日上市的武鋼認購和認沽權證再續“權證不敗”的神話,上市之后連續漲停,權證席卷之處,市場瞠目結舌。

  11月28日,記者了解到,上交所在本周推出創設權證后,對權證市場的整體發展已形成思路,權證市場的發展將納入統一規劃之中。

  據交易所有關部門透露,具體思路是“連續創設”權證將給予6個月的試驗和完善期;在此基礎上,于明年二季度之前計劃推出備兌權證。

  6個月完善“創設”

  據了解,由于市場的需要,上海證券交易所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權證的供應量,而擬定的兩種途徑是一是創設已有權證;二是新發備兌權證。業內人士表示,交易所的這種安排實際上明確了權證發展“兩步走”規劃。

  “交易所已經制定了權證發展的一些整體原則,這些原則是對發展權證市場進行全方面的關照。”上證所新品開發小組的有關人士表示。

  據這位人士介紹,一方面要借鑒國際通用模式,并與中國特定的市場環境相結合;另一方面,在操作上要根據股本權證和備兌權證具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對二者的發行上市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同時,以權證為工具解決股權分置問題時,主要考慮備兌認購權證,同時根據公司實際情況將認沽權證作為方案的一種補充。

  據了解,交易所對創設權證完善的另一項內容就是,對創新試點券商創設業務進行觀察和評估。

  據悉,未來的6個月的時間內,交易所還會發展一批權證創設業務,而對創設主體券商的選擇,將會是“有減有增”的過程。如果在這一階段由于存在違規操作或不能控制市場風險,10家創新試點的券商部分會遭到淘汰,非創新試點券商也有可能進入權證創設業務。

  深交所會員部的有關人士也對記者表示,深交所也將盡快推出創設機制以適應權證市場的發展。對于創設券商的選擇,深交所表示,除了要有能夠承擔起市場交收能力的經濟實力,還必須要求有理性,并且需要較強的風險管理能力。

  慎待“備兌權證”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兩個交易所將謹慎推出備兌權證,時間在2006年二季度之前。“相信這一時間跨度,給市場各方作準備是較為寬裕的。”上證所有關人士表示。

  據了解,備兌權證并沒有此前業內想象的那么快推出,主要是這一業務對券商業務能力的要求很高。備兌權證需要券商具備相當的設計能力、交易經驗和風控水平。另外,備兌權證將進一步考驗市場各方的協作與誠信。

  對于備兌權證的風險管理問題,有業內專家表示,如果按照其他市場的做法,可以采用發行高息票據,或者認購權證和認沽權證同時發行的做法。不過,一位券商人士表示,僅以目前國內的技術手段,完全對沖掉風險幾乎是不可能的。

  一般來說,備兌權證發行人的直接收益包括權證的發行收益和做市過程中買賣權證的價差收益。但目前交易所的相關法規中,并沒有明確給予券商做市商資格。

  有關券商人士表示,券商發行備兌權證產品時機還不成熟,交易所把這一業務放在明年是理智的選擇。

  廣發證券有關人士分析,權證發行人必須提供履約擔保。履約擔保條款雖然充分保護了權證投資者的利益,但對于權證的發行人來說,卻要承擔更大的風險。如果股價下跌,券商需自行承擔股價下跌的損失。特別是對于發行備兌認沽權證的券商,股價下跌時券商必須以履約擔保金為基礎,向權證投資者支付現金差價或實物標的證券。由于理論上股價的下跌幅度是不可預測的,因此券商發行備兌認沽權證所要承擔的風險更大。

  上證所有關人士表示,交易所已在幾方面為備兌權證的推出作出了制度上的設計和準備。

  其中包括對備兌權證標的股票的定位是,選擇規模大、流動性強的市場龍頭股作為標的股票,以穩定市場和促進交易。

  同時,在目前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備兌權證發行人的準入資格條件。因為權證市場的一個主要風險來源就是發行人的信用以及其管理風險的能力,因此應要求備兌權證的發行人必須是資產信用優良、具有良好風險管理能力的券商。

  上證所有關人士透露,交易所對備兌權證發行監管的重點,將放在事前從嚴審查發行人履約能力所應具備的財務條件及誠信,以及對發行人事后風險承擔狀況的持續監控。

  另外,交易所在備兌權證的制度設計中,也將合理借鑒海外成熟權證市場(如香港市場)的經驗,及時設計和增加新的品種,適應市場發展和投資者需要。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2,1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