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眼看權證:成長中的孩子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3日 10:40 北京商報
6月20日,南航認沽權證最后行權日,然而,這一理論上的“最后一天”卻已失去實際意義。由于喪失行權價值,南航權證在6月13日結束交易時就已提前“壽終正寢”。 從鉀肥認沽權證到招行認沽權證,再到南航認沽權證,這些權證市場上的“明星”,無不因為市場惡性投機行為,暴漲暴跌,從流通股東利益的“保護者”變成放大市場風險的“元兇”,甚至被冠以“絞肉機”的惡名。 創設制度:“好種”未結“好果” 從鉀肥認沽權證5個交易日暴漲9倍,到招行認沽權證單日最高99.85%的振幅,再到南航權證去年連續4個交易日總計436%的漲幅,權證似乎在其存續期間一直與投機、爆炒聯系在一起。 管理層在2005年末推出了創設機制,目的是平抑權證過度投機,保護中小投資者和理性投資者的整體利益,建立一個較為理想的權證市場。 一位業內人士描繪理想中的權證市場:成千上萬只權證,由幾十甚至幾百個做市商發出,價內的、平價的、價外的,3年到期的、3個月到期的,認購的、認沽的。投資者可以自由選擇,受關注的權證每天成交活躍,不受關注的則交易清淡,做市商積極做市,維護秩序……從事金融衍生品研究的復旦大學副教授胡畏指出:“這其實就是香港模式的權證市場。” 但事與愿違,“好種”未結“好果”。統計顯示,南航權證的總創設量達到了123.48億份,是其發行總量的8.82倍,天量創設的背后,卻仍然是南航權證動輒20%至30%的漲跌幅,投機活動并未因此而有任何減弱跡象。 機制缺失 供需失衡是主因 早在創設機制設置之初,就有評論認為:“在相關機制缺失、供需失衡的前提下,創設機制難以根本解決權證市場過度投機的問題。”后來的事實的確如此,眾多中小投資者在權證市場中傷痕累累。 國際成熟市場的經驗表明,權證主要有套期保值、風險管理、套利和投機等功能。但這些功能在中國的權證市場未能有效體現,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汪昌云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前的權證市場由于缺乏賣空機制,難以滿足套期保值、風險管理及套利這些最基本需求。” 供需失衡則是業內人士普遍反映的問題。相關資料顯示,在香港市場,權證數量超過2000只,標的股票涵蓋銀行、地產、電信、石油天然氣等多數行業的主要上市公司,存續期從6個月到1年半不等……復旦大學財政金融系副教授黃建兵指出:“巨大的權證數量,給投資人充分多樣的選擇,避免了內地市場‘緊盯數只權證’的尷尬。” “內地權證市場,最多的時候也僅有20多只,且多數權證處于深度價內或深度價外,不適合用于套期保值和風險管理。” 一位權證分析師表示,“投機炒作便理所當然成為權證市場的主導。” 建立權證與正股之間的價格發現機制是關鍵 盡管權證及其市場備受詬病,但“理論上,權證是個‘好東西’”。汪昌云教授指出:“一方面,權證的存在增加了市場上的可交易品種,投資者的選擇更多;另一方面,權證能夠方便投資者進行套期保值、管理風險。” “中國權證市場的進一步發展,關鍵是要建立起權證與正股之間的價格發現機制。”汪昌云教授指出,“可以逐步允許相關金融產品做空,緩解當前市場套利機會不足的現狀”。相關資料顯示,在美國和我國香港等較成熟市場,正是市場套利行為和轉瞬即逝的套利機會,使金融產品價格保持在相對理性的位置。汪教授指出:“創設制度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做空機制,但這種做空機制不夠公平,不成熟,需要完善。” 關于中國權證市場未來的發展方向,汪昌云教授認為,有兩套模式可以選擇,一種即是香港模式,允許券商創設備兌權證,市場上股權權證和備兌權證共存,市場交易以備兌權證為主;另一種是美國式的標準化期權市場模式。“這兩種市場各有優勢,但重要的一點,套利行為在市場價格發現機制上的作用都顯著體現。”據新華社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