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備兌權證推出再無懸念 權證套利攻略將大行其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0日 10:55  中國經營報

  來源: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陳恩摯

  從三四只增加到二十多只,發端于股權分置改革的權證市場一直是2006年A股市場里一道特別的風景線。權證特有的“高收益、高風險”特征也在過去一年里表現得淋漓盡致:有人賺得缽滿盆盈時,也有人血本無歸。

  進入2007年,備兌權證的推出再無懸念,隨著更多的權證品種面世,權證特有的套利功能也將大行其道。

  套利瞬間一:權證折價時

  “如果看好伊利股份(600887),為何不將手中的伊利股票換成伊利認股權證(580009)呢?”2006年12月26日,還沉浸于前一天伊利股份上漲喜悅中的股民老張在朋友的建議下頓悟。

  2006年12月26日,伊利股份收盤價為25.09元。按行權價8.00元計算,伊利權證的理論價值為17.09元,而當天伊利權證的收盤價僅為16.619元,明顯處于折價狀態。與此同時,萬華HXB1(580005)、五糧YGC1(030002)、僑城HQC1(031001)等認購權證也均為折價,并且折價率均在5%以上。

  “權證折價會隨著行權剩余期限的縮短而降低,為投資者帶來套利收益。” 銀河證券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岱分析表示,“不過,如果正股出現下跌,認購(或認股)權證的套利機會有時可能會落空,而認沽權證的折價則屬于無風險套利。”

  劉岱對華菱認沽權證(038003)走勢進行統計發現,2006年3月24日到5月9日及8月3日到8月14日期間,華菱認沽的行權價高于權證價格與標的股票價格之和。在2006年4月27日、28日,5月8日更是分別高出6%、7.62%和5.6%(考慮交易費用),相當于那幾日買入華菱權證與華菱管線股票(000932)組合的投資者,不管后市走勢如何,到期以行權價行權至少可以分別獲得6%、7.62%和5.6%的無風險收益。

  “事實上,認沽權證價格與標的股票價格之和低于行權價只是暫時的,很快會向行權價回歸并可能超出,所以收益一般很快便可以獲得。至少這種操作可以確保投資者在投資認沽權證時,本金不受損失。”劉岱表示。

  根據行情統計資料,曾出現過短暫折價的還包括滬機場(580996)等認沽權證。

  套利瞬間二:認購權證行權時

  與認沽權證不同,牛市下,認購權證行權時往往會出現巨大的套利空間。

  2006年11月15日,武鋼認購(580001)在最后一個交易日報收0.497元,其行權價為2.62,對比當天武鋼正股(600005)的收盤價,內在價值為0.73元。所以如以0.497買入武鋼認購進行行權,在正股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每份的收益為0.233,收益率超過46%。

  與武鋼認購相似,2006年11月28日,鞍鋼認購(030001)在最后交易日同樣出現了套利機會。其最后交易日的收盤價為4.27元,內在價值為4.484元,較收盤價也高出了0.214元。

  “認購權證行權需要大量的資金,而許多權證大戶往往滿倉操作,一時間無法拿出足夠資金進行行權,加上行權后的股價走勢并不明朗,所以他們往往在最后幾個交易日以低于理論價值的價格賣出權證。”一位資深權證炒手向記者分析說,這造成了武鋼、鞍鋼等認購權證到期時先后出現價格低于價值的主要原因。

  值得關注的是,在武鋼、鞍鋼權證的行權期,其正股分別上漲12%和14%以上,投資者獲得套利收益的同時,還獲得了豐厚的投資回報。

  權證:權證主要分為認購權證(包括認股權證)和認沽權證。認購權證持有人可憑借所持有的權證以約定的行權價在行權期內向發行人買入標的股票,認沽權證持有人可憑借所持有的權證將標的股票以約定的行權價在行權期內賣給發行人。備兌權證與目前市場上權證的最大區別在于發行主體不同,備兌權證發行人主要是券商等機構。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響或涉及到的板塊個股:
查看該分類所有股票行情行業個股行情一覽
Topview專家版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點擊進入
【 新浪財經吧 】

我要評論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國有我一份力!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