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評論:武鋼權證創設涉嫌違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5日 10:21 和訊網-紅周刊 | |||||||||
在券商大量創設權證后,武鋼權證已經變成了“注水”的權證,其含金量已經大大降低了。 10家券商冒用武鋼專有商標私自“生產”武鋼權證,侵犯了武鋼集團的商標權。這不是讓李鬼愣充李逵嗎?
本刊特約評論員 文國慶 權證創設制度的實施,可謂是近期市場極有效率的一件事,而上周五沒能賣出武鋼權證的投資者,則成了本周最郁悶的人。本周武鋼認沽權證最大下跌幅度達48%,其持有的投資者損失巨大。 以不同等條件發行不公平 武鋼權證的發行人是武鋼集團,而權證是武鋼集團對價的一部分,是武鋼集團為了取得流通權而免費送給流通股東的。而作為對價的另一部分核心,武鋼集團是每10股送給流通股東2.5股,這是武鋼集團為了獲得流通權而付出的整體代價,可見送股和送權是互相依存的一個整體,不可分割。 而券商在同一代碼下創設武鋼權證,顯然是冒用了武鋼集團的名義,它享受了武鋼集團所設權證的全部條件,卻沒有承擔武鋼集團應承擔的全部義務。也就是說,享受了制造權證的利益,卻沒有付出送股的義務。 在武鋼權證上市后創設權證的做法,顯然是利用投資者博弈某一階段的有利局面,為第三者謀取不當利益。券商創設實際上相當于只付出8折的成本,就獲得了武鋼權證全部的權利。在券商大量創設權證后,武鋼權證已經變成了“注水”的權證,其含金量已經大大降低了。而且,券商以8折的成本創設的武鋼權證,其成本比市場取得權證的成本低0.6元至0.7元,而本周投資者在武鋼認沽權證上的損失也大致如此。可以說,券商正是用不平等的條件,獲取了現有權證持有人的利益。 剝奪了投資者的博弈機會 權證是典型的金融衍生產品,其價格是虛擬的價格,是或有收益。由于它的收益大小不能預先測定,所以其價值只能通過市場的博弈來實現。而其市場的價值有時與供求關系(供應量)有著極大的關系。權證的創設則通過增加流通量改變了博弈關系,從而扭曲了市場價格。 而現在第三者沒有經過當事人武鋼集團和權證持有人的同意,就擅自改變了武鋼權證的供求關系,使得其供求關系在一夜之間嚴重失衡。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是交易所人為地改變了武鋼權證作為衍生產品本身的博弈價值。嚴重地影響了武鋼權證應有的市場價格。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權證在股改對價中的作用極為特殊。從某些角度來看,它是大股東不愿支付送股等實實在在的對價而支付給投資者的空頭支票。而投資者之所以接受這個空頭支票,并不是看到其理性的價值,而是把其作為市場的博弈工具。 實際上,權證在到期行權時,其價值大多趨近于零。但在到期之前的這個過程中,其帶來的博弈收益可能是巨大的。所以,投資者將權證作為對價的手段之一,實際上是追求博弈的過程。而現在交易所允許券商在武鋼權證上大量創設,使其因供求關系改變而暴跌,實際上就是把權證持有人惟一追求的博弈機會也給剝奪了。 另外,從市場的角度來講,盡管權證成交量巨大,這主要由于有T+0機制。但是,真正認知權證的投資人,主要就是追求高風險和高收益的投資者,從目前情況來看,這些投資者的數量畢竟還有限。相對于有限的權證,還能形成市場化相匹配的供求關系。可是,交易所推出的券商創設機制,實際上是增加了大量供給,但卻沒有增加認知權證的投資人數量。交易所作為博弈雙方的中立者,這樣的行為顯然偏向了利益的一方,并有向一方輸送利益之嫌。 奪取了流通股東的股改利益 從股改權證的來源上看,無論是送股、縮股、資產注入還是權證,都是在股改過程中,非流通股東為了取得流通權而向流通股東支付的對價的一種形式。而且像武鋼股份的對價方案由原來的10送1.5份認購權證和10送1.5份認沽權證,改為現在的10送2.5份認購權證和10送2.5份認沽權證,也是非流通股東和流通股東在充分協商的基礎之上達成的一種協議。這也表明,流通股東得到的股改權證是全流通對價的一部分,正因為這種權證來源的特殊性,決定了股改權證具有專屬性質。 而且,武鋼集團送出的4.74億份認購權證和4.74億份認沽權證也是經過股東大會通過的。這些固定的權證份額也是流通股東所認可的,并且具有相應的法律效應和保證。但目前券商針對武鋼權證的創設,顯然單方面改變了這些本應被法律保護的流通股東在股改當中所得到的成果。 此外,券商創設武鋼股份的標的與原有的武鋼權證是完全不一致的。武鋼集團送出的權證是以相應的非流通股作為標的,這部分股票在一年內是不能流通的,只有一年到期行權后才可以流通。而券商創設的武鋼權證對應的標的是現有的可流通股。所以,券商在同一代碼和相同條件創設武鋼權證,實際上是把可流通與不可流通部分混淆在了一起,這與股改相應的法律條文是不一致的。交易所把兩類權證強捏在一起,是不是魚目混珠呢? 再從《商標法》的角度說,武鋼權證是由武鋼集團創造的具有嚴格限定條件的金融產品,武鋼JTB1和武鋼JTP1是它們的專有商標,任何其他機構無權擅自使用。10家券商冒用武鋼專有商標私自“生產”武鋼權證,侵犯了武鋼集團的商標權。這不是讓李鬼愣充李逵嗎?如果這項行為得到武鋼集團授權,則是武鋼集團擅自修改全流通契約,投資者有權對其起訴。 我們認為,這種巧取股改利益的創設機制,為我國證券市場的金融創新開了一個極壞的先例。它表明,不參與股改的券商,可以借助管理層的幫助,毫無風險地攫取流通股東的股改利益。 廣大投資者在飽受了5年熊市之苦以后,在股改后的今天,還要遭受券商們赤裸裸的搶劫,這難道是股改的目的?這難道就是所謂的創新?這難道是投資者翹首以待的和諧股市? 新浪財經提醒:>>文中提及相關個股詳細資料請在此查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