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壓力資金”,是相對沒有壓力的“閑錢”而言的,一般包括兩類:一是在某個特定日期必須如數收回的錢,比如借來的錢;二是用來保障生活的錢,比如賣房款以及應付重大疾病的備付金
⊙記者 陳俊嶺
自本報9日報道《職業股民深陷“交易強迫癥”》一文后,“交易強迫癥”的話題立即引起了股民的共鳴,甚至不少股民紛紛“對號入座”,細數炒股虧損血淚史,并反思投資炒股必須分散投資,切忌使用“壓力資金”。
“這不是在說我嗎?只是我虧損比他多,說句心里話,作為當事人我們也很痛苦,總以為比別人聰明,總有一天會賺到大錢,于是越陷越深、無法自拔……”在看到上述報道后,一位來自浙江溫州的男股民第一時間評論稱。
無獨有偶,另一位來自浙江的男股民也坦誠他的故事也差不多,稱自己本來工資挺高的,年收入有20來萬,但這兩年虧了六十多萬,還欠好多外債,“現在幾乎走火入魔,每天唯一想做的事就是盯著股票行情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在記者接觸到的“炒股巨虧”案例中,大多數故事的主角是已婚男性股民,他們大多承擔著家庭收入的主來源,沉重的生存壓力使其投資炒股不容有失,而更為令人隱憂的是,其炒股資金多動了不該動的“壓力資金”。
所謂“壓力資金”,是相對沒有壓力的“閑錢”而言的,一般包括兩類:一是在某個特定日期必須如數收回的錢,比如借來的錢;二是用來保障生活的錢,比如賣房款以及應付重大疾病的備付金。從操作上講,使用壓力資金往往使投資者不敢止損,當股價下跌時,反而加碼補倉以求攤平成本,結果越套越深惡性循環,并帶來一系列非理性操作,這也是很多股民使用“配資”炒股最終被強行平倉的原因。
除慎用“壓力資金”分散投資外,亦有人建議投資人還需讓生活多元化。“賽場上發揮較好的選手,往往是在他們的心理狀態也比較放松,而心理重壓之下也常常導致發揮失常。”一位平時愛好斯諾克的投資人認為,投資也本是一種輕松愉快的游戲,而過分看重短線收益,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一位自稱“每年炒股收入是退休工資10多倍”的股民認為,炒股是件很愉快的工作,炒股的輸贏與炒股是短線操作還是長線操作沒什么必然聯系,關鍵是對A股市場的悟性,順市場者生,逆市場者亡。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