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證券 > 拿什么拯救你,中國股市! > 正文
編者按: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資本市場正在迎來蛻變,市場參與各方均需解放思想。歷史告訴我們,下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理性。股民需要理性思考,資本市場的發展更需要理性的建議。華泰證券獨家支持,新浪財經聯手證券時報發起“拿什么拯救你,中國股市!”大討論,邀請專家、券商基金人士為中國股市的前途出謀劃策,也歡迎廣大網友積極參與,建言獻策!
,
轉變認識 優化戰略 再造制度
-----證券市場系統性變革與起飛的“747”建議方案
張訓蘇
博士 資深證券研究人員,從事證券研究與管理近20年。
一、引言
盡管非議與爭論很多,我們必須基于發展角度尊重一個事實:中國證券市場歷經短短的20余年的發展,取得了重大成績,在摸著石頭過河的背景下資本市場進入了較為規范的可持續發展新時期。制度、法律法規較為完善,市場規范性和透明度大為提高,市值規模、投資者規模和證券化率等數量指標居于全球前列。資本市場為國企改革、經濟發展和社會就業等作出了實實在在的歷史性重要貢獻。站在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大局來看,成績是很大的,進步是顯著的,方向和主流是值得肯定的。
但毫無疑問,資本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發展與運行遇到了重大瓶頸,出現投資者信心危機,存在眾多的制度性缺陷和結構性缺陷,傳統發展思路與法規制度遭遇了現實矛盾與戰略定位的重大挑戰,到了必須轉型與提高的關鍵時刻。雖然很多問題與深層次經濟與企業發展模式、200多年的西方市場化產品與20多年的非市場化土壤、經濟管理體制等有關,但仍需要對眾多表象化問題進行根本性深層次思考與思維穿越,制度與法規才能更加完善,投資者信心才能逐步增強,資本市場大國才有可能轉變為資本市場強國,資本市場才有可能鑄就甚至引領中國經濟的轉型成為全球強國。
下面建議主要包括七個方面的認識轉變、四個方面的戰略優化和七個方面的制度完善。
二、轉變認識、調整定位 變革理念
1、證券市場定位的再認識:重心偏移、結構失衡中應當糾偏與提升
證券市場現實定位主要是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資本品融資服務。這與其本質發生明顯的重心偏差和結構偏差。本質上看,證券市場是證券商品買賣雙方交易的市場,為投融資雙方服務是最本源性定位,且由于資本品的高風險特性、信息的不對稱性,突出為投資者服務的法規和制度保護、規范與監管資本品的信息披露應當是這個市場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職責。融資服務、資源配置、價格發現、推動實體經濟發展、促進經濟轉型只有充分滿足為投資者服務這個核心職責之后才能持久,才能不偏廢不扭曲,才能長期持續。只有把這個塔基。。。投資者服務和投資者利益的法律制度保護、以客戶為中心的產品適當性需求、信心與規模倍增等建設得非常結實厚重,才能有效承載更大的職能。如果“結婚”主要為了對方財產,那就很難成為感情深厚的美滿夫妻,難有足夠的彼此互動的快樂與幸福,也就難以建立和諧家庭、和諧城市與和諧社會。這個不只是定位問題。實質上是資本市場發展的理念和價值取向這個核心價值的定位與制度設計合理性問題。
2、證券產品并不只是股票,還有遠比股票更好債券、信貸證券化產品等,改變產品結構與戰略勢在必行
資本市場目前占絕對主導地位的是股權類及股權基金為主的產品。從產品的風險度來看,其明顯高于存款、債券、信托、保險理財產品等,且總體上是高風險低收益;從收益率來看,在高速增長的過去十年二十年,對多數投資者來說,股市收益并無優勢;從客戶的結構與專業能力來看,專業投資者雖逐步增加,但大中小自主投資者在數量和總體規模上仍占多數;加之“股票”這類產品“質量”與“責任”缺陷導致風險性更大等,使得這樣的產品結構脫離了客戶的專業能力、風險規避能力,甚至脫離或者說領先了經濟管理體制。這種產品結構并不十分符合客戶結構與需求結構。融資者心情切切、融到后載歌載舞與投資者怨聲載道、新股的超高換手率、再融資參與者解禁后多盡快擇機減持等,這都說明了多數投資者并不真心喜歡“股票”這個產品,難以與其“長相守”。
從中國經濟發展趨勢來看,結構優化、產業升級、速度下降將是未來大趨勢。產能過剩風險、過度融資需求與部分公司迫切資金需求并存,實業投資失敗風險將明顯大于收益。這就意味各種理財產品的風險將因未來基本面的變化將明顯擴大。
3、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的差異:從數量比拼轉化到理念與價值觀的錯位競爭與互補
如果將證券市場定位為公司融資與實體經濟發展服務,這顯然會導致其只能與具有同樣職責的商業銀行爭奪資源、比拼大小。美國等發達市場直接融資之所以十分重要甚至超過間接融資,其核心在于融資理念與融資工具的差異,在于融資產品的升級和投融資理念的升華,在于充分利用證券市場價值發現與資源配置功能。西方證券市場衡量價值與投融資機會的核心標準是公司或產品中長期未來收益的現值并與價格比較中判斷投資機會、決定配置比例與融資規模等,并通過普通股、優先股、可轉債、公司債等證券產品來實現投融資需求。這種理念與估值觀顯然更有助于推動企業管理與產品升級,并助推產業升級。這與以賬面價值為基礎的信貸間接融資比較升級了投融資產品層次,代表投融資產品發展與升級方向,且由于證券產品的多樣性又可以滿足客戶的多樣性需求,更有助于推動公司與產業的轉型與升級。因此,證券市場不宜簡單地定位為融資或實體經濟服務,應當定位基于新投融資價值觀基礎上的多樣化證券投融資產品服務,以及為有中長期投資潛力的公司發展與轉型提供證券資產配置服務。更何況中國與全球總體上將進入產能過剩、供不應求產品稀少、技術與創新推動越來越重要的新時期,資本市場及其投資者更不應當成為低水平惡性競爭的或傳統增長方式的“貢獻者”。
從這個角度來說,簡單定位于融資或為實體經濟服務是無法凸顯證券市場特有價值理念和資源配置功能,也不利于投資者保護和其資產保值增值。
4、投資者理念與結構需要深層次、顛覆性引導與改變
根據有關統計和客戶分析,超過80%的帳戶持有者其實并不了解證券投資的理念與專業方法,仍停留在感覺與消息炒股階段,更不具備預測與判斷風險與機會的專業能力。他們中絕大多數過去與將來都難以從炒股中分享公司與經濟發展成果。正如眾多權威專家所言,大批中小散戶投資者要么離開股市不進行投資或通過產品理財,要么必須自我進行投資理念與方法的根本性蛻變與提高。這是保護投資者、推進市場化的必要選擇與基礎性工作。高風險的證券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只能由專業或機構投資者來主導。這也是貨幣產品、保險產品、債券產品與股票產品在客戶結構與要求方面的本質性區別。
5、融資成本理念與價值觀再認識:股權融資成本其實遠大于債券融資成本
眾多公司管理者直觀認為股權融資沒有利息成本,多喜歡通過IPO或增發等進行再融資,甚至用增發稀釋股權的方式償還銀行貸款。從西方證券市場經典理論來說,股權融資成本明顯大于債券融資和銀行信貸,且美國上市公司再融資總量偏小并慎用股權融資。試想,如果項目的凈收益率大于利息成本為什么不債券融資呢?如果項目的凈收益率低于利息成本為何還要融資呢?如果股權融資的預期收益會攤薄每股收益。。。事實上這種現象很常見且比例很高還要股權融資呢?這里除了部分行業與公司凈資產凈資本約束外,更多的是融資理念存在認識誤區、公司管理層或對融資有決定權的大股東價值取向上追求管理規模最大化和利潤絕對值最大化,他們并不關心市盈率、每股利潤、每股價值和流通股東利益,更不愿承擔債務融資的成本壓力。在30余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帶動投資收益長期很高的傳統慣性下,他們并沒有認識到投資失誤是公司財富減少、市值損失的主要方式(高盛有關報告結論),也沒有意識到過度融資與投資是行業與國家系統性風險的主要來源。
6、股票表面上規范背后作為投資標的卻存在嚴重的不公平交易制度缺陷和治理缺陷,需要糾正利益的制度侵蝕和過度融資決策的治理缺陷
從理論上說,是否值得投資取決于其實際收益率是否高于存款、債券等相對低風險產品的收益率。現實情況是過去十年GDP增長4倍多,無論何種計算方式,上證綜指的收益率明顯低于債券,至少超過50%的投資者收益率低于銀行存款、甚至虧損。指數收益率在金磚四國中相對較差,金融危機后股指表現和近兩年表現不如道瓊斯。近十年股市收益率在社會投資類別總體上處于明顯的劣勢,且與經濟增長態勢有過度的背離,社會資金自然會向收益更高或風險更低的產品與行業轉移。當然,我們不能簡單地用指數或收益率來簡單衡量市場是否健康。這與10年前市盈率過高相關,也與分紅率過低高度相關。其深層次最核心的原因是什么?從上市公司的性質來看,非民營居多。在非民營中,投資者通過購買股票將錢交給公司管理層使用。而管理層真的關心他們的盈虧嗎?真的關聯他們的盈虧嗎?他們關心關聯的是工資、獎金、職位等,他們的收入與股價、每股價值基本無關聯。公司管理層、多數大股東與其投資者缺乏“互動”的責任機制與有效的溝通、決策機制,當然難有共贏的機制與快感。可以肯定的說,總體上二級投資者以較高或很高的市盈率將錢交給并不關心更不關聯自己盈虧的人在幾乎無償地使用。這是中國股市缺乏長期投資價值并形成過度融資的真正制度根源之一。再看非民營在股權分置改革之后是否與股民的股權利益一致?從長期來看,理論上是一致的。但從長期來看會象公有財產那樣人人都有卻人人難有實惠與責任,且企業就像人一樣是有生命周期的,投資也是有一定周期的,實踐證明100年企業向100歲老人一樣很稀少,即多不具備長期投資價值。從中期期來看,大股東的持有者更關注其帶來的GDP增長、稅收和就業增長等衍生利益,而不是股價與市值的變化。與此同時,介于國有大股東與原流通股東之間的原法人投資者在股權分置改革后因其明顯低于流通股東的成本優勢和資金需求等不斷減持并間接分享流通股東的利益?梢哉f,在非民營公司中,大股東、管理層與純二級投資者之間的市場利益機制是嚴重扭曲的,是明顯同床異夢的,出資者與管理者之間的交易實質上是不公平的。再看過去10余年民營公司,從理論上說大股東、管理層和純二級投資者價值取向是相同的。實際是由于民營公司多從高價發行中獲得足夠忽視股價大幅下跌的溢價和財富積累,加之治理與誠信的缺陷和做大規模而不是做強公司的管理價值取向,使得大股東及實際控制人多既拼命融資并適時適度減持股份,非流通中小股東多伺機創造條件減持。流通股東、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的利益取向時常表現為“志同道不合”?梢哉f,二級投資者、管理層和大股東利益利益取向不高度一致,或者說三者本質上并不“同股同權”、并不“共擔風險共享收益”,股票其實在這種管理制度下已很難成為“股票”,二級投資者往往成為非流通股東、管理者實現自己價值的工具。股票融資交易存在嚴重的隱性的非公平交易。這個微觀機制上的重大缺陷是股票投資收益與經濟增長背離、過度融資取向、投資者信心不足等的制度根源。也是向目前銀行業股票接近凈資產而仍不主動回購反而拼命融資的制度根源。而利益關聯與價值取向高度一致、交易相對公平是股票作為市場化投資品存在的基礎。如果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主要收入與利益通過與市價高度關聯的股票期權來實現,或其收入的大部分轉化為股票,如果大股東真的關心自己的“資產市值”,那么,才有可能形成共擔風險共享收益。機制不合理就像人機體內的腫瘤一樣,在一定環境下一個看似健康的人可能銀次嚴重影響體質、甚至生命。
此外,上市公司治理文化也存在重大機制缺陷:非民營企業大股東與管理層的代理風險與成本依然很大,往往導致這類公司體現為“管理層文化”和管理層決策。而民營企業大股東的強勢地位往往形成董事會和股東大會的虛設。公司治理結構表面規范,實質上并不規范,并不能充分體現全體股東、尤其是純流通股股東的意愿與利益。
7、股票與股指雖受政策影響但更多的是制度與基本面作用下的內在價值預期影響,并在在供求關系動態變化中漲跌
這是個爭議很大的問題。正反雙方都振振有詞。其實,市場運行的基本原理在教科書中早就寫上了:商品的價格是其價值的貨幣表現,中短期來看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長期來看是由其效用和內在價值決定的。同樣價值的商品---股票可以是30倍市盈率也可以是10倍市盈率,一噸煤可以是500元也可以是1000元,中短期供求關系起主導作用。有效需求與有效供給對價格的影響可以有多種表現方式。如有效需求增長大于有效供給增長時,即使供給增加其價格往往會上升;當有效需求下跌快于有效供給的下跌時,即使供給不增加甚至減少,其價格也會下跌。這樣就可以解釋2007年為什么融資大幅增加股市卻大幅上升的原因,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停發股票股市在基本面變化不大的情況下還會下跌的原因。供求變化往往需要時間來轉化,就像病情最重時用藥量往往最大、最輕時用藥量往往最小。。。。。但我們無法否認用藥總體上的有效性。當然,從長期來看,如果市場是有效的,其價格一定其價值決定的,并圍繞價值上下波動,與供求關系不大。房市如此,菜市如此,豬市也如此。也就是說,除了宏觀經濟等因素外,融資是影響股指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增強股市實際影響股指投資價值和吸引力的比較優勢,擴大投資者信心、規模和入市資產規模是另一個重要因素。之所以探討這個問題,是因為中國目前市場化尚不充分,上市的速度已足夠快,上市的真正優質資源越來越少。而長期來看,股指變化主要受制度和基本面影響,只有股市或公司的投資預期收益率高于低風險產品且制度很公平時,才有吸引力,才能推升股指或價格。
也就是說,振興市場必需標本兼治,既不能相信市場萬能,也不能只注重短期的政策效應。
二、優化戰略 引導證券市場走注重質量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1、證券市場總體發展戰略宜優化為注重質量的內涵式集約化發展
歷經20余年發展,在規范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發展速度很快,上市公司家數、市值、全國性交易所數量、融資額、期貨交易量等在絕對數和增長速度等相對數方面名列世界前列。隨著國家戰略與12五規劃的推出,國有企業改制取得重大進展,產能過剩和低水平投資對經濟推動的衰減,以及證券市場快速發展的市場化制度化基礎不扎實甚至缺陷,市場建設戰略由發展中規范優化為規范中發展,應重點突出質量提高、制度與產品創新和完善,注重夯實制度與法律基礎、客戶基礎、技術基礎,注重穿越形式上規范公平背后的制度與行為的公平性。如(1)在多層次市場體系建設方面,由熱衷于外延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區域產權市場、國際板等,把重點放在先把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的規范性、質量和可投資性大幅度提高方面,區域產權市場等只宜適度試點。(2)資本市場融資由注重規模轉向注重可以給投資者穩定回報的產品優化(增加固定收益類)、良好創新或業務模式前景的資源優化配置等。(3)淡化市值等數量指標的國際比較,強化質量與市場效益指標的引導與比較。比如,在上市公司家數方面,淡化總量,鼓勵各種并購、特別是物有所值的公司間市場化并購,鼓勵存量發行,注重退市與入市的適度平衡。(4)在產品監管與創新方面,重點放在股票和債券產品,對期貨、期權衍生品可適度創新審慎緩慢推進。目前的客戶等基礎環境和現貨市場環境等可能不支持后者快速發展。
2、優化證券產品戰略、建立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與市場化基礎相匹配的多樣化產品體系
如前所述,以股票為單一主打產品的證券產品結構不僅長期出現IPO的質次價高,更核心的是誠信基礎與制度缺陷背景下的股票高風險與現有投資者素質與能力嚴重不適當,即市場化產品明顯脫離超過80%比例的投資者只適合配置風險更低的各類債券等低風險產品的現實,過去之所以出現牛短熊長、投資者怨聲載道、炒新風熱、高價發行等,除了制度缺陷外,產品結構與客戶結構嚴重不適當、嚴重錯配是重要原因。加大債券類產品、信貸證券化產品、約定購回類產品等的推出,讓債券類產品成為上市公司投融資的主要產品,大幅度減少股權融資,提升IPO公司可持續發展和核心競爭力門檻,抑制過度融資,在融資總量穩步增長的前提下使債券類產品在投融資規模上接近或超越股票類產品,創新并重構新的證券產品結構。這應是發展壯大客戶規模、提升客戶信心、提振證券市場的戰略選擇。
3、證券市場戰略定位由融資和實體經濟服務主導轉變為立足于投融資和三公交易基礎上的資源配置與產業轉型推動
如前所述,證券市場定位必須超越泛泛的融資服務或為實體經濟發展服務,必須超脫與貨幣市場的融資規模簡單“比功力”。首先必須回歸到投融資本位,尤其是要突出投資功能。其必須提升到經濟轉型與升級的資源配置、產品升級與價值創造等更高層次的戰略定位上來,必須充分體現證券產品作為現代金融主打產品和證券市場作為市場體系高級層次的特有功能與機制。
4、完善公司治理、提升公司質量的戰略重點由法規程序等合規優化到機制與制度的公平、“股東文化”的構建和信息披露上來
對于眾多非民營公司而言,管理層作為代理人、主管股東代表其實多不是股東不是實際持有人,大股東代表或高管團隊其實難以充分代表大股東利益,對于純流通股東的利益體現更多流于形式。股票市值與價值核心是由管理團隊和其職工創造的,一個管理團隊沒有主要利益且不是股東的股票,其每股價值、特別是純流通股東價值不可能達到最優體現。脫離管理團隊的股票必然是形式的“股票”,必然存在重大治理與機制缺陷,必然是資本主義的產品種植在社會主義人民公社的大地上。好在多為各級政府的大股東可以通過每年的各種稅收和業務發展帶來的GDP和就業增長中享受利益,但對純流通股東而言是不公平的。這樣的董事會、股東會、總經理辦公會等治理結構必須進行重大機制改革才有可能完善治理結構。股東文化的核心是股東有效參與決策、公司決策目標為了股東特別是流通股東價值最大化。高管主要收益股票化是高管團隊與股價建立“聯價承包責任”的有效手段。
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公司質量和證券監管的核心,也是證券市場價格發現與配置功能的基礎。全面提升信息披露質量需從形式深化到實質、從財務是否規范深化到業務是否真實合理、從一般性現有流程制度管理深化到證券法和刑法等核心法規的修改與完善。
三、重塑制度,讓良好的適合現階段市情的制度為主保障證券市場持續振興與健康發展
1、推進高管收入股票化和高管利益取向股東化制度,建立管理層、大股東和流通股股東之間“股價責任機制”,培育公司治理的”股東文化”,完善股票作為投資品的“內在機制”。
建議實施有效的高管持股計劃,并將其收入結構的重心即主要收入來源與股票市價掛鉤。在股權激勵機制實施前,鼓勵高管收入的較大比例(如30%左右)在年報披露后的合法時間內買入本公司股票。對于股權再融資的公司,可要求大股東參與融資低于一定比例(如原持股比例或10%)公司的高管在方案出來后股權激勵實施前的合法時間連續3到5年必須市價買入其股票。作為政策激勵,建議協商爭取對這些購入資金賬戶實施特別管理并爭取5年左右的遞延納稅。在部分公司受制于“證券法”不能持股等情況下,建議通過專項理財來實現。同時,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計劃應避免形式化或福利化,應切實起到既激勵管理層、員工,又有利于股東單位價值最大化,如果高管團隊只有小部分利益與每股價值或股權激勵掛鉤,其可能失去意義。此外,協調國資委等將股東市值考核納入考核體系。使股票成為有“管理者真正管理”、有“聯價責任制”并有大股東呵護的投資品,而不是股民“義務勞動”“生產隊長拿工分”的機制。“聯價責任制”將會象“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對完善機制、提升股東價值、解放資本市場與股票生產力具有歷史性巨大作用。
2、大力鼓勵基礎產品創新特別是有抵押或擔保的債券類產品、證券化產品創新與發展。
鼓勵以客戶需求并符合適當性為中心的產品體系建設,盡快改善產品結構。應充利用巨大的市值進行各類股東類信托類信貸的融資(如券商做中介的客戶之間的約定購回產品),這樣既可擴大直接融資、降低投資風險,也可減少減持壓力。
3、盡快修改與完善證券法和有關制度,以投資者保護和嚴打欺詐發行、重大虛假陳述、內幕交易等為核心,從法規上完善頂層設計和制度設計。
如進一步明確證券市場的功能定位,明確各主體。。。。市場、中介、上市公司與產品、自律組織、政府監管的職責、義務與法律責任。再如法律責任需要重大調整等。比如“證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條“發行人、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并處以三十萬以上六十萬以下的罰款。”這顯然不符合“市場化”原則,風險與收益極不對稱。因為其后果可能嚴重損害投資者利益,應按虛假利潤的20倍市盈率等嚴懲侵害投資者利益行為,欺詐發行上市或欺詐融資者應承擔刑事責任。應建立集體訴訟制度。1933、1934年美國兩大證券法律出臺前40年美股道瓊斯沒上漲、證券市場發展緩慢,出臺后70余年證券市場在美國經濟崛起產業升級中發揮關鍵作用,且道瓊斯整體從不足百點到過萬點進而讓讓美國投資者分享了經濟發展成果。期待修訂后的證券法能對證券市場新一輪發展、投資者利益和中國經濟轉型起到核心的法規保障作用。
4、建立有助于抑制過度融資的內生性制度,合理引導分紅制度構建。
如對于股權再融資公司的主要股東,如果其投票支持股權融資又不參與融資,可增加其持股鎖定期限或在一定年限內減持不得低于再融資價格120%以上。如果大股東不參與股權融資或參與融資額低于其持股比例,其不得參與融資方案的股東大會表決,因為高價融資會增厚原始大股東凈資產。增加管理層與再融資之間的利益約束,如無股權的管理層在融資方案出臺后3--5年內需拿收入30%購買本公司股票,或股權再融資實施后三年內每股平均收益下降且劣于于行業平均水平的,其三年績效的50%自愿捐給投資者保護基金會。鼓勵股東大會對高管團隊突破利潤總額考核局限,突出每股收益和股東利益等考核。
針對高風險、高融資的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公司,鼓勵與引導他們要建立高管風險金,防范盲目擴張追求規模而忽視壞賬風險、合規風險、每股收益下降風險,擺脫當期的利潤總額考核為主的獎勵局限和績效導向,并將有關制度是否健全作為公司治理評價和再融資的條件。引導并規范分紅制度,既鼓勵分紅,又要防范分紅后再融資對純流通股東的制度再剝奪,同時降低紅利稅。如,對于收到分紅的大股東在再融資時必須拿出期間分紅的較高比例(如50%)以上參與融資,這樣制度上防范融資與分紅的非對稱性導致投資者利益向產業資本或大股東不合理轉移。
5、鼓勵上市公司回購,建立上市公司內生的市場化制度化價值平衡機制。
市場狂熱時鼓勵融資與做空、低迷時鼓勵回購與做多。如對回購資金對應的利潤總額稅收可爭取可減半返回,對與滬深300中績優藍籌公司回購可用投資者保護基金進行有抵押的低息融資,或允許上市公司通過享受融資融券特別優惠利率方式進行股票回購,在現價低于發行價時允許經股東大會同意后用適度的募集資金、尤其是超募資金回購股份,在公司凈資產收益率明顯高于債券融資成本且股價低估時,允許公司發行中期公司債或其他直接固定收益融資方式籌集資金用于回購股票,增加每股價值并平滑股價,打通平衡市場運行的資金流,形成股本擴張與收縮的彈性機制,并有助于價值投資理念的形成。
6、深化適當性管理,大力改善投資者結構。
分流與優化投資者結構,徹底改變產品結構與客戶結構嚴重不適當這個涉及市場根基與客戶服務的基本問題,逐步改變與完善市場化前提條件。如對ST公司和新上市中小版創業板上市后前90個交易日內等實施更高的市場準入。。。如買入時需有50萬以上資產且通過證券從業其中一門考試;通過低風險產品分流中小投資者;鼓勵并加速中小散戶理財產品化,對于一定資產規模以下的投資者可在一定期限內免認購費,在一定年限內理財收益低于同期存款的,可免收管理費。加快類似"401K"計劃等中長期資金和各類機構資金入市。
7、采用符合市場化為主行政為輔的有效手段解決IPO發行相關問題
定價過高和新股開盤價過高目前仍未有效解決,且待發行的公司已經形成“堰塞湖”。在注冊制條件不成熟情況下,實施發審委主審制,并將其公布。嚴禁路演演變為保薦機構關系詢價與定價公關。在實施中小板創業板新股交易高的客戶高準入和增發前述新制度前提下,分20家左右分批集中發行,大約用一年時間集中解決目前超過500家等待發行問題(估計過會不足400家)。用產品組合解決股權融資壓力即發行新股加緊挨發行公司債或可轉債解決過會公司融資總量問題和股權融資對市場短期壓力過大問題(可各50%)。同時對未過會且有潛力的公司引導到新三板和區域產權市場。對新政后的上市非流通股及高管延長鎖定期至兩年以上,且對上市后兩年中最低業績低于上市當年或前一年最高者的第一大股東及其關聯股東、高管團隊按每低于20%延長兩年的方式限制減持套現。
編后語:
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大力支持,更感謝大家對中國股市的熱愛,因為有你有我,相信我們的市場會越來越好!
若欲建言獻策,請把您的真知灼見發至:stockzhengwen@sina.com。 詳見征文啟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