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午10點,早盤剛剛開始,位于五道口的首創證券營業部交易大廳已擠了不少人,放眼望去,一叢叢白發中夾雜著幾個黑腦瓜頂。昨晚央行剛剛出臺降息新政策,不少股民交頭接耳,正熱烈地探討著大盤的走勢……
炒股,就像吃飯、睡覺一樣,如今成了眾多市民生活中一件不可缺的大事兒。有外電報道:過去中國人見面最愛問對方“吃了嗎?”股市行情走熱,這句口頭禪已經被很多人自然地換成“今兒漲了跌了?”
時光倒退20年,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還不知道股票為何物呢。此后股市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發展突飛猛進。
當年,金杯汽車(600609)公司在國務院機關大院推銷股票,1天只有4個人問津。如今,股民購買股票趨之若鶩,1990年到2007年,申購新股的平均中簽率僅僅為萬分之一,也就是一萬個人才能有一個人幸運中簽買到1000股。
中南海擺攤賣股票
見證人:李幛喆
那時記憶:1988年股票還是新生事物,曾經在中南海西側的國家機關大院擺攤推銷金杯汽車股票,一不留神上了人民日報……
52歲的李幛喆曾經是國家體制改革委員會信息處的官員,盡管鬢發已蒼,但西服革履,依舊挺拔俊朗。面對記者,他一邊擺弄著足有半本雜志那么大的金杯公司原始股票,一邊興致勃勃地回憶20年前那件引起轟動的“中南海賣股票”的趣事。“我們就像街頭的小商販,擺個地攤吆喝著賣起股票來了。”
上世紀80年代末,股份制改革的熱潮席卷大江南北,在國家體改委的一次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議上,沈陽金杯汽車公司的負責人咨詢可否到北京賣金杯股票,領導也沒有明確說可以還是不可以。但當時給金杯公司的感覺是可以試試。
時間沒過多久,金杯公司的人還真找到了位于中南海外西側的國務院下屬機關大院來了,開始了投石問路的發股票舉動。
“1988年9月8日11點,趁開飯的時間,我幫金杯公司的人把招股章程貼到了機關食堂門口,下午2點,就在機關辦公樓的過道大廳擺了一張桌子和幾把椅子,開始賣股票。”那時很多人根本搞不清什么是股票,大部分經過的人連腳都不停就離開了。一個小時過去沒有賣出一股。實在沒有辦法,他們便主動上前給行人解釋,如果買了股票一年有16.5%的利息,另外還會有其他的一些收益,但好話說盡,還是沒能打動一個人。
“想想也是,那時候人們的工資水平普遍不高,比如我吧,一個月才掙70多塊錢,怎么舍得花100塊錢買一股股票呢?而且還摸不清底。”場面實在太尷尬了,最后經管司的一名處長救了駕,掏錢買了1股。李幛喆透露,現在該處長已成為了中國證監會的高層領導。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更逗,大概下午4點來了一個小伙子,二話不說,打開包拿出一捆捆的錢,全是10元一張的,足有1萬元。“當時我都看傻了,第一次見這么多錢,也是第一次看見萬元戶。”李幛喆咂著嘴說。“全買了,100股。”小伙子說,“我要出國了,這些錢閑著也沒用,干脆買股票得了。”李幛喆算了算,1992年金杯股票上市,股價最高到過17元,小伙子手中的股票那時出手能賣17萬元。
“那天加起來只來了4個顧客,賣出10300元。”可李幛喆沒有想到,兩天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各地新聞聯播”節目和人民日報居然報道了這件事,題目是《中南海里賣股票》。“其實報道沒有寫清楚,當時的國家體改委根本不在中南海里,而是在西安門的機關大院。”
陰差陽錯,這篇報道卻極大地吸引了人們的眼球,用現在的話說,它成功地炒作了一回。“美聯社的、共同社的,一大堆外國記者追著要采訪我。全國各地的工廠企業也給我打電話,都要到中南海賣股票。”
一時間,大小公司紛紛發行股票。為了方便交易,1990年12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試營業;緊接著,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成立。中國股市的大幕就這樣拉開了。
“從20年前的"中南海里賣股票"的一場風波,到如今中南海的領導們每天都關心股市行情;從20年前股票無人問津,到現在的供不應求,這巨大的變化要歸功于改革開放的層層推進。”李幛喆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