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時報記者 鄔敏
“我基本上不看券商的研究報告,我會選擇自己去上市公司調研,然后在網上找一些人交流,網上有很多不是券商行業的人寫的分析報告。”資深投資者小林告訴記者,像他這樣做的投資客不少,并且已經在網絡上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圈子。
小林并不知道,這樣的研究報告已經被冠上了一個時髦的詞匯———山寨,而且,山寨研究報告以及山寨研究員,已借力網絡的渠道日漸盛行。近期,某網站做了一個征集“山寨版”金股活動,反響頗為熱烈便是一個佐證。
“意見領袖”成就山寨研究
“以前按券商的研究報告買股票,上過當。”小林在麗江古城已經走了10年,前面8年是以福建生意人的身份出現,由于對投資很有興趣,最近兩年他干脆放下了茶葉生意,專職炒股。
近兩年,小林一直在關注環保能源行業,他最常登陸的就是一個能源網站。他說,這里的論壇里有很多“同道中人”,經常有人貼出行業、上市公司的數據,以及各種角度的分析。小林說,幾年下來,他和一些ID已經建立起了頻繁的互動,對這些人提供的數據和分析比較信任。
事實上,在一些培育時間較長的論壇里,有些ID已經獲得了“意見領袖”的地位,就像現實生活中一些券商的專業研究員的影響力一樣。
近年來,民間投資力量日漸龐大,也孕育了各種風格的投資路數,這一情況同樣也反映到網絡上。例如,一位發家于深圳華強北賽格電子市場的王先生,他的風格就是看技術面,短線追高;手上共操作著6個大額戶頭的石先生的路數則是看重上市公司基本面,經常自己去企業調研。
在某知名的小眾論壇,記者看到,最為活躍的一個ID除了不定期發表他對個股的分析以外,幾乎每個交易日都會發表他的午盤解讀,行文格式如十四行詩,跳躍簡約,壇子里應者眾多。
無疑,這些風格鮮明、操作成功的投資者,在現實生活和網絡上都有一批擁躉。在很多時候,他們在論壇上留下的只是幾段話,但也有人會嚴謹地把自己的觀點做成“研究報告”的形式,與人分享。
挑戰來自民間智慧
從記者手上的一份山寨分析報告來看,它沒有專業研究報告的格式和程式,但上市公司歷年的經營數據以及分析等內容一目了然。小林說,他已經很習慣這種“擰干水分”的報告。
一位不愿意透露身份的券商研究員含蓄地指出,賣方分析師的觀點有可能會受基金、上市公司的影響,“這可能是一些投資者對券商行業研究報告信任度下降的原因所在”。
一位券商行業研究員透露,他在聽說網上的山寨研究報告之后,也上網瀏覽過一些論壇,他分析認為,其中有些人可能本身就是某個行業的從業者,有些是涉獵甚廣的資深投資者,有一些則是純粹的生意人。有的山寨分析報告明顯帶有撰寫者的從業特色,有些則已經十分綜觀、全面。
“他們中間的確不乏能人智者,有一些真知灼見。”上述行業研究員指出,雖然很多山寨研究報告在分析方法上值得商榷,撰寫報告的行文以及格式也異于專業的研究報告,但這股力量的存在不容忽視。
相關報道: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