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融資融券
融資融券一直在穩步推進,《證券公司業務范圍審批暫行規定》自12月1日起實施,更意味著證券公司申報融資融券業務的通道已經打開,但該業務何時正式推出還是一個謎。
2.股指期貨
股指期貨的準備工作已經持續了兩年之久,在“股指期貨推出時機日趨成熟”的市場氛圍中,股指期貨卻遲遲未推出,股指期貨到底什么時間推出,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時間表”。
3.創業板
設立創業板的計劃早在2001年就已提出,但因種種原因中間被擱置。管理層也曾表示2008年6月推出創業板,但因多種原因繼續往后推遲。
應該說,經過多年的積極準備,創業板推出的技術條件已基本成熟。不過在目前如此低迷的市道中,如何在發揮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為實體經濟服務與維護二級市場穩定之間找到平衡,確實是一道難題。
4.平準基金
2008年以來,A股市場持續大幅下跌。當上證綜指在1700點附近徘徊時,關于建立平準基金的呼聲再起。
據接近證監會高層的消息人士稱,設立平準基金與否,遠不是證監會一個部門所能決定,相關的討論和程序十分復雜,平準基金的推出時機遠未成熟。
5.紅籌股回歸
2007年6月初,中國證監會下發了《境外中資控股上市公司在境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試點辦法(草案)》,為紅籌股回歸提供了制度規范,拉開了紅籌股回歸的帷幕。但隨著中石油、中國神華等回歸引發的一系列巨額融資,A股市場倍感恐慌。有報道稱,因擔心市場難以承受擴容壓力,管理層已暫時擱置紅籌股在上交所上市。
6、新股發行制度改革
如果大幅提高新股上市首日流通股比重,不僅能夠抑制上市公司圈錢的沖動,還能夠讓新股發行價趨于合理。但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一直未能有根本突破。有分析認為,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點,就是目前的新股發行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機構投資者的利益。大幅增加新股上市首日流通比例,將拉低新股發行價和新股首日上市價,抑制上市公司圈錢沖動和機構套利空間,自然會遭到相關利益方的反對。
7、港股直通車
2007年8月20日,國家外匯管理局頒布《開展境內個人直接投資境外證券市場試點方案》。方案首次允許境內個人通過天津濱海新區的中國銀行分支機構開立個人境外證券投資外匯賬戶,用于投資香港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交易的證券品種,并可無限制兌換外匯,外界稱之為“港股直通車”。
由于短期內港股風險開始顯現,管理層要求對港股直通車方案的風險和操作程序進行重新評估和調整,并作出了暫緩推出港股直通車的決定。
8、對大小非設限
目前股市“大小非”和“大小限”合計高達1.18萬億股,是兩市流通股的兩倍多。大小非的問題不僅極大地改變了滬深股市的供求關系,而且改變了市場的估值體系。劉紀鵬、吳曉求等學者據此認為,解決大小非和“大小限”問題,關鍵是用價格鎖定取代時間鎖定。但也有學者認為,這樣的建議違背了股改時雙方的“契約”。從現實看,對大小非“設限”仍只停留在其解禁后流通方式的選擇上。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