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實上,經上述口徑統計得出的大股東增持額“肯定比實際發生額要小”。原因在于根據相關信息披露的規定,增持行為只有在發生的首次,或增持數達到總股本的1%時,或超過1%但在12月內增持總量達到2%時,才需要履行披露義務。因此,僅僅根據公告統計得出的增持額,并不能全部涵蓋在上述幾個區間內發生的實際增持額,“可能比實際發生額低30%-40%”。
大小非減持假象:小非拋售兩成大非堅定不動
今年以來,隨著股改限售股步入解禁高峰,有媒體依據錯誤口徑發布“大小非借大宗交易平臺倉惶出逃”的恐慌結論。為了正本清源,中登公司從8月起公布真實數字。
根據中登公司12月公布的數據,截至11月末,兩市累計產生股改限售股份數量達到4669.00億股,存量未解禁股改限售股為3419.07億股,股改以來滬深累計解禁1238.29億股,占比26.52%;累計減持278.87億股,占比22.52%。
也就是說,累計確實有兩成大小非選擇了減持,但這一比例顯然算不上A股大盤大跌的“禍首”。同時,與大小非減持對沖的行動,已有匯金公司入市、上市公司大股東增持、上市公司回購、產業資本抄底等。
在即將到來的2009年,大小非減持也并不如傳言般可怕。盡管2009年年度大小非解禁量較大,但絕大部分均是減持意愿極低的控股大非,占比高達82%,而且這些大非籌碼又高度集中在匯金公司、財政部以及中國石油集團等三大控股股東中,即這三只“超大非”就占了所有大小非的43.46%。而這三只新老劃斷IPO所形成的“超大非”,在目前弱勢中不但不會減持,甚至還會增持。
熱錢猴皮筋:600億至1.75萬億美元
中國有多少熱錢涌入?又有多少熱錢進入證券市場?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在人民幣持續升值和房地產價格走高的背景下,人民幣兌美元的收益差不斷擴大。這一趨勢在2007年進一步加速,加上中國股市行情處于股改后的亢奮期,國際熱錢“踴躍投機中國”,這也加大了通貨膨脹壓力。
人們對于國際熱錢大量流入中國這一基礎事實幾無分歧,但對流入規模各有各的見解。
今年6月,中國社科院世界政治與經濟研究所專家張明在該院網站上發表報告指出,在一定的經濟學模型假設下,中國市場上的熱錢數額驚人,已高達1.75萬億美元,這一數字大約相當于截至2008年3月底的中國外匯儲備存量的104%。
張明的報告公布不久,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于7月2日發表報告稱,流進中國的熱錢其實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2005年至今年中期的熱錢流入量約為2000億美元到3000億美元之間。而德意志銀行的數字是3700億美元,中國社科院官方的數字是800億美元,廣州社科院的數字是600億美元。
專家認為,熱錢流入的路徑較多,比較方便的是通過一家跨國公司進行內部轉移,也就是透過其境內分公司,通過低價進口、高價出口的內部定價策略實現游資轉移。此外,地下渠道和商業信用也是熱錢流入的方便通道。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