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最精準的災難預測家:謝國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0日 03:35  華夏時報

  本報記者 賀江兵 北京報道

  一般而言,經濟學家的預測只有兩個結果:準確和不準確。近日,某媒體評出了年度八大預測家,其中,多數經濟學家的預測嚴重的不靠譜。

  時間是檢驗預測是否準確的唯一標準。

  對于經濟和金融災難預測最準確的并不是這家媒體列舉之人,也非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他是前摩根士丹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他離職后兩年,他的老東家差點破產,為能獲得注資而被迫轉型。

  他是第一個準確預測到美國、歐洲和日本在2008年出現經濟衰退的經濟學家,以及后來的系列——在當時看來很雷人的預測都是準確的。

  雷人的預測

  早在2005年和2006年,謝國忠就對本報記者或公開的場合預測:2008年美國經濟出現衰退,接著是歐洲和日本經濟衰退(詳見筆者于2006年12月2日發表的《待業青年謝國忠》和其他文章)。之前,謝國忠還曾成功預測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謝國忠在2006年、2007年國際油價飆漲之際預測油價會在2008年底回落到30美元。他的理由是,全球經濟出現衰退,石油泡沫會破滅。

  謝國忠在2007年8月預測,次貸危機后,美國面臨公司債、杠桿收購(LBO)和信用卡三大風險(《華夏時報》2007年8月11日《謝國忠:美國三大危機將直追次級債》)。

  然而,謝國忠在今年3月對筆者說,A股會跌破2500點,政府會在3000點時救市,但是,是救不起來的。當時,上證指數尚在4000多點之上。

  2007年11月,謝國忠預測花旗銀行或會遭到分拆,現在花旗已經出售了部分海外資產。

  2007年9月,謝國忠建議中國央行拋售美國政府和公司債券,現在錯過拋售最佳時機了,某種角度看,現在已經被嚴重套牢了。

  簡單的依據

  2006年11月,謝國忠預測美國經濟在兩年后衰退到底是什么依據?當時,已經離開摩根士丹利的謝國忠回答很簡單,現抄錄如下:

  “‘美國人想:我們的明天更美好——那是錯的!’謝國忠在臺上演講中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臺下一片爆笑。這是他在解釋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和中國外匯增長過快的時候,發出這樣的感慨的。

  “在他看來,中國人有儲蓄偏好。中國的外匯儲備大多購買了美國國債,壓低了美國國債的利率,加之美國經濟持續走好,美國人更愿意借錢消費。他認為,現在美國有通貨膨脹壓力,而一旦美聯儲提高利率,經濟衰退下去,就會帶來一系列的災難。‘他看衰兩年后的美國經濟。’”(這些是當時本人報道的原文原話)

  經濟周期規律也是謝國忠能夠準確預測到危機的另一重要原因。

  謝國忠還是在2007年11月時說:“悲觀主義者研究經濟學,樂觀主義者搞金融。因為,經濟有周期,有繁榮也有衰退;金融充滿了創新,金融家眼里,明天永遠是美好的。我是一個悲觀主義者,所以只能當經濟學家。”

  預測有規律

  今年12月19日,謝國忠接受本報采訪時,談及對美國金融危機的準確預測依據時表示,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一些從事房屋信貸的機構,開始了降低貸款門檻的行動,不僅將貸款人的收入標準調低,甚至沒有資產抵押也可得到貸款買房,進而形成了比以往信用標準低的購房貸款,“次級貸款”出現。

  上世紀末期,美國經濟的景氣,淹沒了次貸。進入21世紀后,次貸風行美國。尤其是在新經濟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美國實行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從2000年到2004年,連續25次降息,聯邦基金利率從6.5%一路降到1%,并從2003年6月26日到2004年6月30日期間保持了一年多的時間。

  由于美國通脹率很高,加息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加息,次貸還款人就難以為繼了。由于美國貸款機構都把次貸打包證券化,或通過更復雜的“創新”衍生品,使得危機傳導有很長的過程。

  《華夏時報》記者問道:既然這樣,美國投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是否有人知道次貸危機最終會演變成金融危機,只是這些機構投資很多金融衍生品而不敢對公眾發布消息?謝國忠表示,不排除這種可能,當時,次債和很多衍生品是投行最賺錢的業務,公司是不允許研究人員發布這類的消息的,不過,研究人員不關注風險也是有可能的。

    新浪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Powered By Google 訂制滾動快訊,換一種方式看新聞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