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死了都不賣”到“不賣就得死”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8日 12:07 南方都市報
少壯派・旁觀者清 去年有首歌叫《死了都要愛》,伴隨著股票市場高歌猛進,有網友將其改為“死了都不賣”,一時間被奉為經典。好景不長,“5・30”讓很多“雞犬升天”的垃圾股在不到十個交易日內被腰斬,那些“死了都不賣”的投資者損失慘重。 接著,市場轉為藍籌泡沫行情。網友開始自圓其說,“死了都不賣”適用于那些績優藍籌高成長類的股票,至于垃圾股,不在其列。然而,在上證指數突破6000點后,藍籌泡沫行情也宣告終結。時至今日,大部分藍籌股也出現了三成以上跌幅,甚至跌去一半?磥,即便是對于藍籌股,“死了都不賣”也未必可以一概而論。 在近期央視播出的一期《經濟半小時》節目中,著名經濟學家、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教授也指出“死了都不賣”的做法并不合適,在2008年,對于有些股票而言,“不賣就得死”。 我覺得成思危教授的話并非危言聳聽。在股票市場中,堅持是一種美德,往往也會有可觀的回報,股神巴菲特就是一個例子。在2005年末以來的單邊牛市行情中,堅持長期持股收益遠遠超過頻繁交易收益。這種堅持長期持股的高收益不僅表現在藍籌股中,同樣表現在垃圾股中。因此,才出現了很多投資者誤將長期投資等同于價值投資的判斷。 我也并不贊成頻繁的短線交易。但是,價值投資不等于持股不動。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新興證券市場中,投資策略應當表現出足夠的靈活性。當宏觀經濟環境、行業景氣度以及企業基本面發生明顯變化或者股價嚴重偏離基本面時,成熟的投資者選擇賣出股票是一種無可厚非的做法。相反,明知道股價會下跌卻為了堅持而堅持,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我始終認為,一個成熟的證券市場應當包容多元化投資理念,而不是由某種單一理念主導。一味強調長期持股不動的做法本身就是對價值投資的誤導,也是對證券市場客觀規律的否定。 從“死了都不賣”到“不賣就得死”,說明投資者的觀念在轉變,這種轉變不同于以往的追漲殺跌,或許是一種悄然的進步與頓悟。 趙迪《基金經理》作者 “80后”財經小說作者代表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