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炒股:當夢想照進現實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1日 15:18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
□鄭拓 泡沫就是股票的價格高于價值,就是股票被高估了。不過股票或多或少都可能被高估,關鍵是高估了多少才讓人害怕。根據成熟市場的標準,如果股票市場短期跌幅超過20%~30%,就可以稱得上小型股災。所以,如果股票被高估了20%~30%,也許就可以稱之為泡沫了。 我國臺灣地區在上世紀90年代泡沫破滅時,股票指數曾一口氣跌掉70%多,倒不是說臺灣當年的股票市場被高估了70%多,然而作為一個有點情緒化的新興市場,矯枉必然過正,往往從高估跌到低估。所以,即使股票市場僅僅被高估了20%~30%,也最好加點小心。 一頭特立獨行的牛 不過這里有一個問題,怎么去評價一個股票或者是一個市場的內在價值?可以和其他市場類似的股票比較一下市盈率、市凈率、市銷率等。可能有人會說,我們和別人不一樣,我們A股的股票成長性好。 那就換一種方法,做做股票的現金流折現模型吧。又有人會說,這種模型的假設太敏感,一個假設不同,結果相差很大。結論是,A股市場是不同的,是可以脫離其他估值標準的。所以我們看到,在這個市場上,“故事”對于股價的意義要大于嚴謹的分析,鄰居發了財的事實要勝過“投資者風險教育”。而如果你做了獨立的分析和思考,你可能就會離事物的本質更接近一些,會發現萬有引力還會起作用。 這一次或許真會不同? 美國歷史上曾經歷過數次“沸騰的歲月”,股價的大幅上漲讓幾乎所有人認為“這次或許不同”。美國人是幸運的,因為每一次“沸騰”多伴隨著產業上的重大創新,以及生活方式上的重大改變;美國人又是不幸的,因為每一次的創新都是前無古人,沒有其他國家的經驗可以借鑒。 1900年,電報得到發明和應用,千家萬戶的美國人開始用上了電燈照明,電力開始成為大工業的驅動力。1920年,汽車開始進入美國家庭,運輸方式的變化使遠離海洋和河流的地區也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二戰后,美國獲得了世界金融體系的支配地位,連接美國各州的州際高速公路網開始建成,美國的經濟發展更有效率,而電視的普及,使很多商品建立全國性品牌成為可能。至于最近的一次高科技泡沫,則與互聯網的發明和發展息息相關,也造就了美國在世界信息工業的近乎壟斷的地位。 每一次革命,必然伴隨著美國人的興奮和迷茫,以及非理性繁榮后股票市場的落寞。1907年股市暴跌,1929年的大蕭條,1970年的“漂亮50”,2000年的Nasdaq,讓人記憶猶新。 美國人可以說“這次不同”,因為每一次的產業革命的確讓人頭暈目眩。中國人最好不要這么說,因為基于傳統產業的經濟大發展,在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發生過了。 大國終會崛起,但路還得一步一步走。 自然的規律 A股其實可以有一些不同,估值上高一些也不過分。比如,對于一些公司的投資,老外覺得十幾年收回本金不錯,中國人可能覺得20年收回投資也沒有大問題,因為中國相對而言錢太多(流動性過剩),更有信心(相信明天會更好),更需要發財致富(房價漲得太快)等等。 但,四五十年才收回投資總有些過分。這是自然的規律,是常識,是宿命。 在希勒教授的“非理性繁榮”一書中,他描述過很多次美國股票的大幅上揚,都伴隨著我們似曾相識的理由:技術和管理進步引發企業盈利無限增長的遐想,戰勝外國競爭對手而導致民族自豪感高漲,經濟明星廣受尊重和贊譽,人口紅利、稅收減低、企業購并而引發的估值游戲和發展幻覺,交易方式變得更普及和有效率,以及財富效應等等。 當然,最近的兩次添加了一些新的內容,比如說共同基金的大發展。所以,希勒教授在2000年初預言,美國股市未來10年的投資回報率會非常低。本來嘛,餅就那么多,開始吃得不節制,后面就要餓肚皮。他沒想到的是,在這本書出版幾個月后,美國很多人的餅就真的沒了,很多昔日的神槍手不得不在要退休的年齡重新開始工作。 熟悉的場景一再上演 1972年,美國紐約股票交易所主席拉斯克在塵埃落定后曾感嘆:“我能感覺到它的到來……所有我們熟悉的場景將再一次上演……我不知道它什么時候會來,但我能感覺到,而且,該死的,我不知道該做些什么。” 股市周期性的起起落落,是經濟規律,也是人性的表現;對今天的中國的A股市場,我們也同樣無能為力。不過我們確實應該做些什么,哪怕是僅僅發出一點理性的聲音。 (作者現為交銀施羅德基金經理)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