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股市妙文 > 正文
 

為什么一定要有交易所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5日 14:40 和訊網-證券市場周刊

  私人俱樂部性質的交易所在市場的推動下要變成一個為公眾服務的機構。封閉和守舊的機制總要被更開放、更適應需求的機制超過,這就是納斯達克交易量超過紐交所的原因

  作者:勞倫斯·潘/文

  為什么一定要有交易所?交易所是怎么形成的?從歷史的真實面貌上看,在華爾街
的歷史當中,交易所是私人俱樂部形式的,是保證交易商的經濟利益成立的自發性的協會組織。

  眾所周知,資本主義萌芽最早出現在荷蘭。由于貿易的發展,荷蘭人在17世紀中期,就開始動腦筋想:做生意一定要冒風險,但誰做生意的時候,也不愿意把家產全搭進去,于是就出現了股份制。大家都拿一點錢,而責任就僅僅限于拿出的這點錢,如果虧了,就虧掉這部分錢,自己家的房子、糧食、醬油、醋的錢都還有,不影響家庭和個人生活。這是荷蘭人的聰明才智,也是有限股份公司的雛形。這之后,為了一些公司的轉讓或者繼續發展,就創造了憑證,就是股票,這就是股票的由來。而遷徙美洲新大陸的荷蘭人便把有限股份責任公司和股票自然而然帶到了華爾街。

  在18世紀中葉,美國實際上有四個區域性的金融中心。四個區域中心里面,一開始都沒有股票交易所,實際上是大家坐在咖啡館里交易股票,甚至在樹底下,大家圍成一個圈,互相了解怎么轉讓股權,還有所謂的在街邊臺階上,大家站著互相交流。

  1817年的一紙協議宣布紐約交易所誕生,這個階段中,交易所仍然沒有擺脫私人俱樂部的形式。新的會員要加入,只要3個老會員反對,新會員就不能得到批準,可見它的封閉性和自我保護性,這樣,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紐約交易所的交易量比場外交易少許多,盡管這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

  華爾街從萌芽到最終確立了金融中心的地位,有一些里程碑式的標志,一是先進的華爾街文化形成,二是迅速改善的執業環境,三是以摩根為代表的一些新型的華爾街銀行家的出現。這3個主要因素鞏固了華爾街在美國的金融中心地位。同時快速向世界金融中心靠攏,并最終在世界大戰后超過當時的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對交易所而言,有幾個重要的內容不容忽視:一是1896年的時候,道瓊斯指數的誕生。第一天是40個點。后面資本市場的標準化和不斷改善跟標準化指數的推出聯系密切。二是同年是在紐約州率先立法通過注冊會計法案,就是上市公司一定要用注冊會計師通過財務審計。

  這個時期交易所的交易量終于超過了場外交易,原因有兩個,一是專業化造成了職業經紀人的出現。第二是規范化,在財務上需要注冊會計師,并且要符合公認的注冊會計制度。最重要的是美國的主流經濟蒸蒸日上,實體經濟在背后支持交易所的發展。

  交易所發展的最重要階段是《證券交易法案》的出臺。《證券交易法案》有3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一是以前的交易所是私人俱樂部,具有行業自我保護性質。它的代表性行為是一口價傭金。《證券交易法案》明確了交易所除了私人俱樂部性質之外,同時還要為公眾服務。二是打擊投機,保護投資人利益。以前紐約交易所的會員本身是“球員”,卻還吹哨,《證券交易法案》規定,交易所要考慮到公眾的利益,不能同時擔負市場監控和參與的雙重角色。交易所里面和交易所的成員不能操縱市場,不能對倒。三是為經紀人的定位做了相當詳細的規定。

  這個時期,交易所和SEC(聯邦證券交易委員會)的關系也日益明朗,什么情況下,上市公司或其他市場行為會引起交易所和SEC的“重視”呢?一般有3種情況:小股東中有人舉報,交易所需要法律執行委員會做這些調查,公司一旦被正式立案調查說明你確實有問題了。第二,除了有立案調查之外,還有一些警告,再向上一級作出說明,罰款,最后交易所自己有權可以給他摘牌。第三,既沒有SEC也沒有公眾輿論的舉報,交易所會發現交易量不正常,或者是暴跌,這都會引起交易所的警覺。

  1971年,納斯達克成立,這是市場需要的必然結果。當時,紐交所因為壟斷地位而產生了僵化,比如說9∶30開盤,中間還有休息時間,然后4∶00就收市了。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特別是全球性的交易,9∶30之前的交易就沒辦法實施,4∶00之后的交易也沒辦法實施了。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公平、公開和鼓勵競爭的新型市場就順應而生。納斯達克本身是因為市場的需要而成立,服務至上是其核心,倡導公開競爭。只有公開競爭才能速度快、成本低、流動性好。

  1992年以來,納斯達克占據了美國82%的IPO市場份額。1998年,納斯達克交易量(年均)超過紐交所。多年來,納斯達克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成熟的綜合性證券市場。目前的3300多家上市公司匯聚了各行各業的領先企業,其中科技類公司占到了30%,另外金融類公司有700多家,占21%,位于第二位。其他還有眾多的醫療衛生、工業、消費類行業公司等等。

  (作者為納斯達克中國區首席代表)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