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股市妙文 > 正文
 

向虧損學習: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28日 13:16 證券時報

  □ 司沛柯/文 春雨/攝

  我相信,成功的交易者,70%的經驗來自過去的虧損和挫折。能夠實現盈利當然是開心的事,但是在喜悅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相對就少了。

  成功者所以成功,是因為不怕失敗。失敗者所以失敗,是因為失敗后不再嘗試。在金
融市場中,交易者如果能夠向著財富的高峰攀登,他必定是那種將無數的小虧損作為臺階的人。

  “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這兩句話用來評價交易者的得失起落、激勵和鞭策交易者,最為貼切。

  許多人,先是拿少量的資金在市場中交易,取得利潤之后自然信心大增,甚至相信自己的運氣,于是加大在市場中投入的資金。但是市場總有反轉或者出現錯判的時候,這就容易使交易者的資金全線套牢,失去還手之力。交易者應該審視自己的盈利,分辨盈利究竟是來自足夠的研究分析,還是純屬偶然。有的盈利只是因為幸運,交易者卻容易因此相信自己的運氣比別人好、引發取巧的心態、不屑于在分析研究上付出辛勞、不屑于嚴格執行止損。資金量小的時候交易順風順水,春風得意,在資金量大的時候就容易招致致命的損失。所以,犯錯要趁早,向虧損學習也要趁早、趁小。

  有的人容易被挫折和虧損嚇倒。“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就是最好的激勵。如果有雄心壯志和遠大的目標,就會藐視當下的金錢損失。對于追求成功的人士而言,虧損和挫折能夠增長人的經驗和智慧,是最好的學習機會。只有充分地向虧損學習,認識到虧損過程中哪些因素是必然的,總結出以后回避這種導致虧損的方法,那么當下的損失是最有價值的。這就是將挫折變為進步的階梯了。

  這里有兩個前提,一是在市場交易中,要積極地將每次虧損控制在較小的程度,就是要嚴格止損;二是交易者永遠不能將自己所有的資金投入到保證金賬戶中,以免出現向這樣的困局:向虧損學習了不少,經驗也積累了許多,就是沒有“子彈”了,連進入市場的“門票”也被剝奪了。

  錯誤是學習的機會。越是成功的人士,從錯誤中學習得越多。因為他們努力將錯誤和失敗變成成功,從而將厄運變成幸運。我向錯誤學習的方法之一,就是研究剖析自己的交易記錄。請讓我嘗試剖析自己的交易記錄。

  至今,我的交易成果遠遠超過自己進入期貨市場前的期望,算是讓人滿意的。除內地的商品期貨之外,我主要在美國期貨市場進行交易,包括股指、外匯貴金屬、金屬、軟商品、能源、農產品,還有日經指數等期貨,前后做過近30個品種。在大多數品種上,我是能夠取得盈利的交易記錄的。

  雖然取得了數倍的利潤,但是如果以單筆交易計,我50%左右的交易是在虧損的情況下平倉的。就是說,我有一半的交易是以止損出局的,交易的成功率實在不怎么值得炫耀。盡管后來的行情發展證明,有的止損是錯的。但這已經足以證明,是嚴格的止損有效保護了利潤。

  開車的司機,有2-3萬公里駕駛經驗的時候是最為容易招致事故的,因為那時候駕駛者自我感覺最好。我在交易上也有類似的現象:當我最有信心、持倉最重的時候,往往是損失比較大的時候。這是我的交易記錄揭示的規律。交易者最有信心之處,往往是事故多發地帶。越有信心的交易,越不容易說服自己執行止損,導致的虧損就越大。止損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對于股票投資的老手而言,這個教訓特別重要。在股票市場上形成的一些交易習慣,未必適用于期貨市場。

  看著交易記錄,我想起每次較大的虧損的形成,總是伴隨著一種期盼市場價格“好轉”的心情。這其實是一種幾乎每個人都會有的心魔,它會讓交易者在自我安慰和期盼中放棄止損的決心,選擇“死扛”的策略,從而錯失減少虧損的良機。當然,“死扛”有時候是對的,問題是如果有誰嘗試到了“死扛”的甜頭并贊嘆自己的毅力時,更大的打擊就會到來。

  知恥近乎勇。只有那些敢于剖析自己過失的交易者,才能夠離財富更近一些。趁資金量還比較小,多向虧損學習,讓滿身傷痕成為我們追求成功的資本。

  (歡迎交流:spectrader@sina.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戛納電影節
《星戰前戰3》
2005中國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聯賽第10輪
二戰重大戰役回顧
大城市停車的煩惱
湖南衛視05超級女聲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