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披露問題 業績預告三大陷阱--拯救股市(57)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1日 17:14 新浪財經 | ||||||||
上市公司對業績的異常變化作出預告,本是管理層保護投資者知情權的一項重要舉措。但遺憾的是,中國上市公司的業績預告情況,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上市公司的誠信度。逾期預虧預警者有之、預警變預虧者有之、自我炒作者有之,投資人的權益似乎從來就不在上市公司的考慮之列。當一個又一個投資者掉進“預告陷阱”,受到損害的決不僅僅是投資者的利益。
實行年報業績預虧預警制度,原本是規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尊重投資者知情權的一項重要舉措。但從實際執行情況看,許多公司的業績預告難盡人意,有的甚至將業績預告變成了“預告陷阱”。這些陷阱的樣式也是五花八門。 一是時間陷阱。按照深滬兩家證券交易所的要求,當年利潤總額與上年相比下降或上升50%以上的上市公司,應在年度結束后的30個工作日內發布業績預告。以2001年為例,年度結束后的第30個工作日就是2002年2月28日。 按照投資者的理解,截止2月28日,凡未發布業績預虧預警的公司,那業績就是相對較為平穩的了,因此,買進這樣的股票風險不大。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截止日過去了,仍有少數公司還在陸陸續續地發布預虧預警公告。一直到了3月23日,仍有好幾家公司逾期發布預警預虧公告。 雖然在這些逾期發布業績公司的公司中也有個別公司對自己未能在規定的期限內發布預警公告向廣大投資者表示“誠摯歉意”的,但這種歉意又如何能夠彌補投資者的投資損失呢? 二是內容陷阱。有的公司原本已按規定發布了業績預警公告,聲稱公司本年度利潤將比上年度減少50%以上。然而這些已經預警但并未預虧的公司,在規定限期過后卻突然發布公告稱本年度公司業績將出現虧損。某公司早在2002年1月份就曾發布過業績預警公告,稱公司2001年主營業務發展穩定,不會出現虧損。而到了規定期限之后的3月份該公司卻又預告虧損,對公司預警公告信以為真的投資者何其不幸,預警制度簡直被這類公司當成了兒戲,可信性遭到嚴峻挑戰。 三是增幅陷阱。雖然對于那些業績基數較小的公司,深滬證券交易所明確規定可以豁免披露業績預警公告。但也有的上市公司為了自我宣傳甚至是市場炒作的需要,破例刊發業績預告。如某公司2002年1月份發布公告稱,經過公司全體員工的努力,公司2001年生產經營情況良好,與去年相比業績有較大提高,2001年度公司凈利潤預計比去年上升約400%。公告一出,該股不僅連拉兩個漲停,而且在隨后的日子里該股股價仍然一路盤升,股價上漲超過60%。而實際上,該股上一年的每股收益很低,縱然增長400%,其每股收益也不過0.12元,按當時的市價計算,市盈率已超過80倍,投資價值如何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是盈利預測陷阱。上市公司盈利預測不實的問題由來已久。據統計,1997年至1999年新發行的公司,大多數不能完成招股說明書上所作的盈利預測,有的甚至在當年就出現虧損。在2000年有融資行為的公司中,有123家曾對當年的盈利進行過預測,但只有61家完成了其所作的預測。截至2002年4月5日,在2001年刊登了招股說明書并進行了盈利預測的40家新上市公司中,已有29家公布了年報,但其中有13家披露了未完成招股說明書中預測凈利潤的信息。 有些上市公司完成利潤情況則遠遠低于企業原來的目標水平,如潛江制藥(資訊 行情 論壇)報告期完成的凈利潤僅占原計劃的81%;剛上市不久的寶光股份(資訊 行情 論壇)報告期實現利潤總額較盈利預測減少了40%左右。因此,借鑒美國等成熟市場國家的相關立法,加強對上市公司包括盈利預測在內的預測性信息披露的法律規制,以充分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已成為我國證券界的一項緊迫任務。 在美國證券法律制度下,盈利預測如無法實現,投資者可以訴稱發行人存在虛假陳述,提起證券欺詐上訴,要求對其損失做出賠償。然而,我國目前對不能實現的盈利預測有關法律責任的直接規定中沒有包括民事責任,我國證券欺詐法律責任的有關規定也主要是集中于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對民事責任雖有規定,但缺乏進一步具體可操作的規范。投資者如果因不實盈利預測要求賠償,既無直接規定可以援引,如若適用有關證券欺詐民事責任的規定,也缺乏進一步具體的規范。因此,我國可以借鑒美國的立法,就盈利預測等預測性信息披露構成證券欺詐的形態、責任主體、責任的構成和損害賠償額的確定等等做出具體的規范,以充分有效地遏止我國證券市場上比比皆是的信口開河的不實盈利預測行為。 (注:本文為蔡慎坤先生授權新浪網獨家發布,嚴禁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