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熊市運行規律和血的教訓之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3日 16:56 廣州萬隆 | |||||||||
提要:把證券業、投資者折磨得死去活來大熊市是怎么回事。血的教訓是什么?熊市初期投資者犯二大錯誤:大罵“千點論”,拒絕接受空頭的思想。沒有預計大熊市是這么慘烈的。受害最深是投資者自己。 一輪熊市即將離我們遠去,這五年整個證券業陷入前所未見的危機之中,數個頂級的券商被消滅了,大部分投資者血本難歸。伴隨著這種重大的財富消失,醞釀了多少人間悲
一、一輪熊市包括五個大的發展階段,第一主跌,中途性反彈,第二主跌段,大B浪反彈,熊市最后一跌。 1、第一段大跌,時間:01年6月-02年1月,上證指數,從2245-1339點。 A、行情特點,連續大幅下跌,持續了整整半年,跌幅超過四成。中間僅僅由于證監會宣布暫停國有股減持,和減交易印花稅,才有像樣的反彈。即在大熊市的第一主跌段,唯有重大利好,才能導致反彈。更重要的是,利好的出臺一般都要等大盤跌得特別慘、跌穿重大的技術關口位。所以在熊市之初,企圖等反彈再出局的操作策略是十分錯誤的。正確的方法是:一判斷到大熊市到來,第一時間立即出局。這是這一輪熊市給我們的第一個血的教訓。 B、作用:從整一輪大熊市看,它的出現標志著五年大牛市的結束,標志著五年大熊市的開始,它宣告了證券業黑暗時代的到來。 C、市場反應,面對突如其來的連續大幅下跌,市場完全沒有思想準備,也不知道如何應對。 這里投資者犯了二個很明顯的重大錯誤。 其一、拒絕接受空頭的思想。全國是五大經濟學家一起批判吳敬璉先生的,中國股市是一個大賭場的論點。廣大投資者一起破口大罵“千點論”,國罵許小年先生。其實面對瘋狂的跌勢,投資者如果能夠冷靜地、清醒地、心平氣和地聽一聽空頭的觀點,分析一下空頭的依據,相信可能會更客觀、準確地判斷市場,做出更符合當時客觀實際的決策。當時股民拒絕空頭思想的原因是:主觀上希望不承認空頭的理論、大市就不會下跌。這種思想是股市中典型的“鴕鳥主義”。大市要大跌,是股市規律所在。無論你承認與否,是否采取“鴕鳥”策略,都是要跌的。受害的最終還是投資者自己。 其二、沒有預計到大熊市是這么慘烈的。當時大家誤認為這次下跌是牛市中的一次調整,一段時間之后,大盤又會重新升回來,甚至再創新高。但萬萬沒有想到,大熊市整整跌了五年,指數跌了45%。其實由于新股按發行價記入指數,使指數明顯失真,估計大盤實際上跌到700點附近。從長期持倉的股民,最低點時普遍虧損七成來看,大盤也應該在700點左右。下跌之慘烈是當時所有的人都估計不到的。當然如果估計得到,任何一個投資者都會選擇斬倉出局,這樣的話損失會大幅地減少。 但問題是當時哪怕有人真的建議斬倉,并建議大家長期離開股市,投資者估計是絕對不會接受的。廣州萬隆理財網大牛市指路專欄作者有一位朋友,就因為我說了一句:這一輪大熊市是要跌五年,要跌到500點。當時我的依據是:96年——01年大牛市,走了五年。根據熊牛是周期運動,各自運行的時間大體相同的原理,大熊市也應該走五年。其跌幅主要是考慮上93——96年大熊市中,上證從1558點跌到333點,跌幅高達78%,深綜指的跌幅也約73%,平均跌幅75%。照此計算,這一輪熊市,上證指數從2245點起跌,要跌75%、估計要跌穿600點。現在看來,時間確實是跌了五年,當時的估計基本準確。而指數跌穿600點,似乎略微悲觀一點。但畢竟,這是五年前的預測,這種誤差應該是允許的。相當準確的預測,但是這位朋友從此就跟我絕交了!這種心態,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的投資者十分拒絕看空的心態。這是投資者在這一輪大熊市當中,又一個血的教訓。 反過頭來說,我們總結熊市是為了更好地迎接牛市。大熊市中投資者犯的最嚴重錯誤,就是沒有預見到熊市下跌的幅度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反過頭來說,大牛市中是否又會犯沒有想到大牛市中上升幅度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從而錯失了良機的另一個錯誤呢?這可是同一個錯誤,在熊市和牛市中的不同表現型式。 當時媒體也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封殺空頭的言論。當時看空的言論,是很難在媒體上發表的。更有甚者,有一個媒體專門組織了一批文章,大罵“千點論”。其中一篇題目為:“禍國殃民的千點論”。把股市走勢的看法,提高到可以“禍國殃民”的程度,把股評的作用提高到歷史性的“崇高地位”,這是空所絕后的!經過五年的歷史沉淀,事實告訴我們,“千點論”并沒有禍國殃民,倒是罵“千點論”禍國殃民的論點,禍害了一大批股民。由此可見,作為媒體在熊市之初,應該更加善待空頭的觀點,給空頭言論一角發表的空間、一點點自由,這樣做才能夠更客觀、全面,才能夠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廣州萬隆 成長投資顧問群)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