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酒的獨立上市,相當于貴州茅臺增加了一個實力雄厚的競爭對手,直接損害到貴州茅臺投資者的利益。
作者:韓麗娟
“塑化劑門”的沖擊下,A股上諸多白酒上市公司總市值都出現了大幅折損,而恰逢此時,習酒將于2013年2月闖關香港資本市場,注定將平添諸多變數和坎坷。這其中最令人擔憂的還是,習酒公司跟貴州茅臺的“同業競爭”。
上市途中爭議不斷
眾所周知的是,過去幾年中支持白酒行業迅猛擴張的主要因素是產品提價,而這一市場基礎卻在2012年中悄然改變,放眼未來,行業洗牌或在所難免。而就習酒而言,過去幾年是其最好的年景,我們不能就此下結論說該公司的高速增長勢必終結,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維持增長的難度將是以前幾年未曾見識過的。
當然,這并非是該公司存在最主要問題。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習酒是茅臺集團全資子公司,與當下的“A股股王”貴州茅臺構成關聯關系,同時習酒目前的產品戰略亦在向醬香型高端白酒轉型,這與貴州茅臺公司現有主營產品完全一致。
正因為如此,習酒公司不得不舍近求遠,到香港上市融資。但此舉意味著,如果未來習酒進一步獨立上市,不僅構成同業競爭,而且集團在資源分配上也可能出現分心,無法集中力量投入貴州茅臺。”
事實上,兩家公司的淵源還不止于此,早在1958年時,習酒就是茅臺酒廠下的一個分廠,細分產品為“回沙郎酒”,直到1972年才獨立出來成立了習水酒廠,兩家公司可謂同根同源,無論是產品生產工藝、產品口味和市場定位,還是企業文化等,都有著剪不斷的關聯。這必將引發兩家公司市場拓展過程中的正面碰撞,顯然構成了同業競爭。
如果習酒仍然保持著迅猛發展,勢必給貴州茅臺增加了一個實力雄厚的競爭對手;同時,貴州茅臺若想將競爭對手“扼殺在搖籃里”,也勢必會實施一些具有威脅的措施來封殺習酒。在這一過程中,兩家公司共同的控股股東茅臺集團的屁股又將坐在哪一方的板凳上?
銷售網絡競爭的白熱化
近年來習酒的銷售戰略非常激進,自2011年下半年起,習酒就在全國各地進行招商,僅在北京就有多達3000個終端銷售網點;與此同時,貴州茅臺也是不甘示弱,累計斥資7421萬元興建營銷網絡建設。一時間,高端白酒的市場營銷終端競爭狼煙四起。
然而在另一方面,隨著國家對政府高端消費的限制,以及反腐敗的力度逐步加大,以往消費高端白酒的主要消費群體正在萎縮。
一方面是終端市場面臨萎縮,而另一方面卻是競爭的加劇,勢必導致銷售網絡的爭奪,而在這一過程中,關聯公司貴州茅臺無疑將構成習酒最強有力的競爭者。
原材料緊缺下的產能瓶頸
貴州茅臺與習酒之間的同業競爭和資源爭奪,還不僅僅局限于經銷網絡方面,畢竟目前高端白酒市場熱度依舊、產品供不應求,相對于經銷商而言,酒廠更占據著主導地位。事實上,貴州茅臺與習酒之間未來勢必發生白熱化的資源爭奪,而被爭奪的資源則是高端白酒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糧食資源。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貴州茅臺和習水酒廠之所以能夠生產出高品質白酒,與其核心原材料——產自貴州省懷仁市的高粱密不可分。對此,就連貴州茅臺的董秘樊寧屏也曾公開向媒體表示“只要用于釀酒的高粱不出問題,茅臺的生產就能保持正常”。
但是問題在于,“高粱不出問題”卻并不容易,因為懷仁市所能提供的產量,應付現有的白酒生產需求都已是捉襟見肘,更何況伴隨著習水酒廠上市后所需的產能擴張,以及貴州茅臺新近拋出的產能擴張計劃,高粱的產需缺口將進一步擴大。
即便我們不考慮習水酒廠生產過程中所需的高粱材料,單以貴州茅臺生產所需而論,該公司計劃在“十二五”末達到白酒產能4萬噸、系列酒6萬噸的規模,幾乎再造了一個茅臺。通常來說,一噸白酒所需高粱數量為2.5噸,這就意味著屆時僅貴州茅臺一家就需采購高粱25萬噸。
但是,根據農業部公布的資料顯示,懷仁市高粱的總產量在2012年也僅能達到6萬噸,同比增加9%,與前文所述的高端白酒對于糧食的需求之間,存在著高達19萬噸的供需缺口。加之此番習酒赴港上市,雄心勃勃地計劃提高產品知名度、提高市場占有率、提高產品銷量,當然在這背后需要的是產品產量增加作為基礎,否則就將成為無米之炊。在這些白酒產能急劇擴張的背后,高粱市場上的爭奪早已是戰云密布。
當有限的優質高粱資源已無法同時滿足各方需求時,身為控股股東的茅臺集團就不得不面臨抉擇:保茅臺,還是促習酒?
事實上,先前經曾爆發過高粱的爭奪戰,乃至懷仁市高層領導召集各酒廠負責人時坦言:“要是連茅臺都沒了,你們還能在嗎?”同時負責茅臺酒廠紅高粱收購的仁懷市糧食局副局長蔡聰黎也曾向媒體表示:“沒有什么比保證貴州茅臺正常生產更重要的了。”
可見,優質高粱材料不僅稀缺、是不可替代的核心資源,且是各家酒廠競相爭奪的戰略資源,而且在這一方面有關領導是非常偏愛貴州茅臺的。這就引發了一個后續問題,一旦懷仁市高粱供應緊缺,而從地方領導的角度又將力保貴州茅臺酒廠的生產所需,那么習水酒廠怎么辦呢?沒有足夠的優質高粱所謂生產支撐,用什么來保證習酒的高品質和企業的可持續盈利能力呢?
大打“政策擦邊球”
正是由于同業競爭可能導致利益輸送、利益分配不均等隱患,所以在《公司法》、《證券法》和《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管理辦法》中,均對同業競爭進行了約束和限制,其中《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管理辦法》第十九條明確規定“發行人的業務獨立。發行人的業務應當獨立于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業,與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業間不得有同業競爭或者顯失公平的關聯交易。”
這就意味著,根據相關政策規定,習酒根本就不具備在境內上市的資格。或許也正是基于此,茅臺集團最終選擇了將習酒推向香港股市,算是打了一個“政策擦邊球”。
更何況,榜樣的力量的無窮的。既然茅臺集團可以同時經營兩家同類業務公司,那憑什么其他集團公司不可以?如果茅臺集團還能將兩家競爭公司分別送上資本市場,那么這是否應當被更多的集團公司借鑒和效仿?這樣一來,《公司法》的威信何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管理辦法》又怎能令人信服?
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習酒如果最終順利登陸香港資本市場,都無疑是一個極壞的榜樣,洞開了同業競爭這個“潘多拉魔盒”,可謂遺禍無窮,非常值得監管部門關注。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