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交日趨低迷、指數迭創新低的A股市場,有一個“幽靈”在徘徊,那就是不斷擴容的“僵尸股”群體。以昨日滬深兩市收盤結果為例,在大盤整體成交額已有所回暖的背景下,名列當天“僵尸股”群體首位的ST中冠A僅僅成交了58.57萬元。
據上證報資訊統計,以11月23日為基準,此前10個交易日內日均成交不足200萬元的有52只個股,日均成交額不足500萬元的個股多達425只。這類“僵尸股”中,既包括市值數億元的創業板公司,亦涵蓋市值逾百億元的大盤股。
進一步梳理可見,交投冷清的“僵尸股”并不都是績差股,也有業績穩健的績優股。交易不活躍、投資者對其“敬而遠之”的原因也較為復雜,涉及股權集中度高、公司內部糾紛、行業境況突變等,也可能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記者 徐銳 吳正懿
病因一:
股權高度集中
被人棄
十大流通股東持股集中,其一旦采取“鎖倉”操作,便直接降低了市場的成交熱度
在“僵尸股”群體中,持股集中度較高的個股占據了一定比重。
統計顯示,以11月23日為基準,此前十個交易日區間成交額最低的前60只個股中(期間合計最高成交額也不超過2121萬元),前十大流通股東持股數量占整體流通股份比例超過40%的共有28家。以北化股份為例,公司目前已實現全流通,總股本為19789萬股,而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前十大流通股東合計持有14879萬股,占比約75.19%。回看公司11月12日至23日區間日均成交額僅有153.9萬元。與其類似,嘉麟杰、亞太股份等持股集中度較高的個股近期日均成交額也都在200萬元以內,盡顯低迷之勢。
此類“僵尸股”成交清淡的理由似乎并不難理解,因十大流通股東持股集中,其一旦采取“鎖倉”操作,便直接降低了市場的成交熱度。不僅如此,今年以來因大盤連續下挫,上市公司股價大多出現了深度下跌,深套其中的中小投資者“鴕鳥心態”愈加明顯,即放棄買賣操作任憑股價漲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這類個股“地量行情”的延續。
另外,記者也注意到,在上述成交額排名較低的60只個股中,中小板、創業板股票居多,其中不乏業績增長強勁的個股。如高盟新材,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幅達52.23%,動態市盈率僅20倍出頭,但投資者的交易興趣索然,近期日均成交額僅有百萬元左右。
對此,某券商策略分析師則向記者表達了另外一種觀點。在他看來,當前市場人氣極度低迷,一旦某只股票因某種利好出現反彈,限售解禁股東和深套其中的中小股東大多會采取逢高減持的戰術。對于持股集中度高的股票而言,前十大流通股東的持股猶如“定時炸彈”,一旦出現大筆拋售行為,新近買入的投資者勢必被套。基于這一憂慮,外部投資者對于限售股已解禁或存解禁預期的個股(尤其是中小板、創業板個股)的投資十分謹慎、“警惕”,以規避潛在風險。
該分析師所述的股東逢高砸盤現象的確存在,最新案例當屬亞太藥業。記者發現,從9月初到11月8日期間,該公司股票成交量一直在數百萬元間徘徊。11月9日,亞太藥業發布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陳堯根在11月6日、7日以自有資金增持了25.58萬股公司股份,并制定了后續增持計劃。受此消息提振,亞太藥業股價隨后連拉四根“陽線”,11月14日更是放量大漲逾9%。但據一位專業從事大宗交易的私募人士向記者透露,就在股票大漲后,亞太藥業一位持股規模較大的股東遂有意借道大宗交易拋股,但該私募出于規避風險考慮,僅有意接下其中的一小部分。雙方未談攏之后,該股東索性在11月21日下午通過二級市場直接沽售。在其“帶動”下,大批股份傾瀉而出,直接導致亞太藥業股價破位下跌,短短五個交易日重挫23.37%,前期追高買入的投資者可謂損失慘重。
病因二:
內部隱疾纏身遭人厭
部分公司存在股權糾紛、業績增長乏力、內控缺陷等隱疾,易被投資者“疏遠”
對于被邊緣化的個股,投資者選擇用腳投票的理由各有不同。從基本面剖析,部分公司存在股權糾紛、業績增長乏力、內控缺陷等隱疾,在市場持續震蕩下行的背景下,更易被投資者“疏遠”。
比如,上市已滿20年的S中紡機,最近幾年主業不見起色,二級市場交易也相當低迷。據上證報資訊統計,截至11月23日的前10個交易日,其日均成交額僅130萬元。從基本面分析,S中紡機遭市場冷遇的重要原因,在于前兩大股東之間曠日持久的股權糾紛。
資料顯示,S中紡機的股權糾紛始于2006年的一紙協議。根據協議,S中紡機原第二大股東太平洋集團擬受讓原第一大股東南大高科、原第三大股東賽德清投資分別持有的1.04億股(占總股本29%)和3214萬股(占總股本的9%)股份。交易完成后,太平洋集團將成為S中紡機的控股股東。
但此后不久,交易雙方對簿公堂。更為離奇的是,上海市、江蘇省法院針對該案作出了不同的判決,后在最高院的介入下“蓋棺定論”,判決太平洋集團與南大高科之間的股權轉讓協議有效并繼續履行。
然而,太平洋集團、南大高科此后又接連陷入訴訟,所持S中紡機股份相繼被法院凍結,雙方股權糾紛曠日持久而一直未落定,導致南大高科所持股權至今未轉至太平洋集團名下。S中紡機前兩大股東的纏斗,嚴重拖累了公司的重組進程。面對如此復雜的局面,投資者自然唯恐“避之不及”,不敢輕易摻和。
此外,重組方向不明朗、徘徊于退市邊緣的ST公司也遭到投資者“排擠”。如從事鋼材貿易的ST寶誠近年業績低迷,2010年“寶能系”入主后遲遲不見重組動作。2009年至2011年,ST寶誠資不抵債,負債率分別為109.27%、114.79%、106.48%。更危急的是,根據今年5月正式實施的退市新規,上市公司最近兩年年末凈資產均為負數的,其股票應終止上市,這成為針對“保殼專業戶”的一記重拳。在此背景下,ST寶誠于今年2月出爐定增方案,擬向控股股東鉅盛華實業及傲詩偉杰發行6000萬股股票,募集資金約5.3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本次定增完成后,公司凈資產將由-2233.87萬元變為5億元左右,徹底扭轉負資產的困境。
不過,ST寶誠大股東的急救式輸血,并不足以勾畫出公司光明的未來,自然也難以吸引投資者。在本報統計區間內,ST寶誠的日均成交額僅為117萬元。
若從共性分析,業績萎靡是“僵尸股”的一大重要特征。從統計區間內成交金額排名最低的前60家公司名單看,有41家今年前三季度業績同比出現下滑。如創業板公司康耐特,在2010年上市首年業績便大幅變臉,凈利潤同比下降25%;2011年度同比下滑40.3%;今年前三季度盈利僅38萬元,同比驟跌95.7%。與之相應,康耐特上市以來股價縮水六成以上。在創業板整體被高估的背景下,其成交低迷不難理解。
海得控制的業績曲線與康耐特相似。2009年至2011年,公司凈利潤同比分別下滑15%、27.3%、31.9%;今年前三季度更是虧損1797萬元,同比下滑208%。再如新南洋,近幾年每年盈利維持在數百萬元,今年前三季度進一步錄得虧損753萬元。如此持續低迷的業績表現,確實難以俘獲投資者的“芳心”。
病因三:
行業環境惡化令人懼
除了政策風向導致行業環境激變之外,部分主業“落伍”的老牌公司亦難獲青睞
從數據分析,前述60只“僵尸股”,散布于電氣設備、通用設備、專用設備、汽車零部件、高速公路等行業。究其原因,固然與股本結構等內因有關,但也與行業環境、政策變化等外部因素密不可分。
譬如,公路收費政策的調整,觸及公路運營企業的核心利益。相關研報稱,等級公路減免收費工作將是一個長期趨勢。一方面,公路收費減免將長期影響相關公司的收入;另一方面,宏觀經濟增速下滑,導致貨車流量增速下滑,公路板塊業績增速將出現拐點。
事實上,上述跡象已經顯現。由于國慶節假日期間執行免費通行政策,粵高速A預計2012年度減少凈利潤1200萬元,約占2011年度凈利潤的5.54%。再往前推,5月31日,廣東省政府舉行收費公路專項清理及統一高速公路收費標準新聞發布會。根據該發布會的信息,粵高速A參、控股的多條高速公路的收費標準將作出調整,粵高速A估算2012年度凈利潤因此減少約3200萬,占2011年度凈利潤的14.76%。
僅此兩項,就將“吞噬”粵高速A的凈利潤4400萬元。在廣東收費標準尚未調整的背景下,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凈利潤同比下降0.79%。
從二級市場看,粵高速A截至11月23日前10個交易日的成交總額為1445.8萬元,日均成交額不到145萬元,與其總市值37億元的“身價”極不般配。
皖通高速、華北高速也是“同病相憐”。受經濟增速回落影響,華北高速周邊路網通行費收入普遍下降;計重收費后單車費額,特別是貨車單車費額大幅下降,公司前三季度業績下滑了4.2%;皖通高速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滑坡9.58%,主要因貨車流量下降及“綠色通道”車輛增加,導致通行費收入下降。據上證報資訊統計口徑的10個交易日內,皖通高速、華北高速的日均成交額分別為172萬元和190萬元,而兩家公司的市值分別約62億元和30億元。
除了政策風向導致行業環境激變之外,部分主業“落伍”的老牌公司亦難獲投資者青睞。最典型的是老牌電池生產商萬里股份,該公司主營鉛酸蓄電池,業績狀況一直不理想。從二級市場看,這家滬市公司交易極為清淡,被戲稱為A股第一“蝸牛股”。
眾所周知,盡管鉛酸蓄電池具有較高性價比,但由于環保治理等因素,其發展前景并不被看好,由此被貼上“夕陽產業”的標簽。然而,去年10月萬里股份推出的定向增發預案仍癡迷于鉛酸電池——其擬向包括大股東在內的3家特定對象發行5560萬股,募資7億元用于3個項目。
一波三折的是,今年7月,萬里股份又修訂了定增方案,由于原定認購對象雷鳴(天津)股權投資基金、貴州黔莊集團放棄認購,定增對象修改為包括大股東南方同正在內的不超過10名投資者。主業“落伍”于行業趨勢,加之機構臨陣撤退,投資者紛紛選擇“繞道而行”。
與萬里股份相似,部分傳統制造業公司易被投資者冷落。比如,由于下游需求持續下降,加之行業競爭加劇,標準股份主營的縫紉機產品銷售低迷,今年前三季度虧損393萬元;主業相似的方正電機前三季度盈利2058.78萬元,但同比下滑了23.45%。在上證報資訊統計區間的10個交易日內,標準股份和方正電機的日均成交分別只有202萬元、166萬元。
一位私募人士認為,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勞動力等各項成本上漲、融資成本高漲等多重因素,不斷吞噬著傳統制造業的盈利空間,此類個股缺乏想象空間。“資本市場喜歡故事,沒有故事,業績又不具爆發力的個股很難獲得追捧。”
后遺癥:
個股買賣“改道”
大宗交易
由于成交低迷,上市公司尤其是創業板、中小板公司股東擬通過大宗交易拋股的意向增多
隨著一些上市公司股票逐步被市場“邊緣化”,慘淡的成交狀況所帶來的連鎖反應便是個股走勢的不穩定性加大,一筆小規模的買入、賣出即可對股價造成劇烈波動。
如天興儀表,公司股價11月26日以8.88元開盤后,隨后一筆不足萬元的買單即將其股價瞬間拉升了2.6個百分點,而該股當天成交額僅有66.5萬元;日科化學當日表現亦是如此,早盤在被一筆近7萬元的買單拉漲逾6個點后,因無人跟進,隨后區區數千股拋單便又將股價砸至綠盤,交投人氣之低迷可見一斑。
面對“僵尸股”的地量成交表現,一些持股量較大且有意減持套現的上市公司股東遂被迫改道大宗交易市場。以新開源為例,其在11月20日和23日連續成交兩筆大宗交易,單筆成交金額僅有350萬元左右。但回看公司二級市場成交表現,近期單日成交額也多在300萬元左右,行情低迷時甚至僅有100多萬元。可以想象,如果相關股東將持股直接從二級市場“傾瀉”,勢必會對股價造成重大波動,而大宗交易則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成交量、價方面的不確定性風險。
“由于近期市場成交低迷,上市公司尤其是創業板、中小板公司股東擬通過大宗交易拋股的意向愈加增多。”某位從事大宗交易買賣的私募人士對記者表示,為了吸引買家認購,沽售方進行大宗交易時一般會以當日收盤價打九六、九七折來定價。受讓條件看似優厚,但即便如此,私募們對是否參與接盤也十分謹慎,甚至干脆不參與。
“原因很簡單,盡管我們投資策略講究‘快進快出’,但根據過往交易經驗,同樣因為市場成交清淡,我們在接盤后第二天拋售時往往沒有承接盤,最終不得不大幅殺跌離場,從而出現虧損。”上述私募人士無奈地表示。
據了解,該位私募專門通過大宗交易做上市公司“大小限”、定增股東的減持接盤生意,盡管每筆交易都有一定的受讓折價,但受累于成交低迷,該人士坦言“最近做十單要賠七、八單”。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