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徐嵐
在“退市組合拳”壓身之下,一場為避免企業退市的“保殼大戰”正在全國各地打響。5月以來,ST板塊重組公告滿天飛,10天時間里竟有十幾家公司推進重組進程,而在這一過程中,ST板塊在短暫的低迷后重拾往昔風光,ST天一和ST國創雙雙躋身十大牛股榜。
不過,業內專家并不看好ST公司畫出的“大餅”,他們提醒投資者尤其要警惕地方政府將“垃圾資產”注入上市公司的情況出現,因為這樣的重組表面看是成功了,但實質上企業資產質量并未得到改善,反而將隱性債務帶入上市公司,造成垃圾股保殼后還是垃圾的尷尬局面。
ST股借密集重組再度飆升
受退市制度打壓的ST股在短暫低迷后,近來表現遠遠超出市場預期。據記者統計,ST股本周以來頻頻在每日個股漲幅排行榜中現身。本周三,滬綜指大跌1.65%,ST板塊卻有5只個股逆市漲停;昨日滬深兩市近乎平收,收于“天花板”價的ST股也有5只,超過半數ST股翻紅。
ST板塊5月的走勢可謂精彩紛呈,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主板退市制度即將推行,引發ST公司5月初的“強震”,5月2日,兩市跌停板上64只ST股擠作一團;5月3日,ST板塊繼續跌跌不休,41只個股再度跌停。然而情況卻在短短的兩日之后得以扭轉,當日滬綜指上漲0.49%,以*ST能山為首的11只ST股卻強勢漲停,同時僅有一只ST股跌停,一舉逆轉了此前頹勢,ST板塊也隨之再度啟航。據WIND數據統計,自上周五以來,大盤跌去了1.22%,而兩市漲幅排行榜前十名中就有兩席被ST股占據,ST天一大漲27.55%排在第四位,ST國創的同期漲幅也有21.56%。
3月至今,ST天一總共只交易了9個交易日,其余時間均處于停牌狀態,但其單日最小漲幅也有4.93%,在9個交易日中拉出7個漲停板,累計漲幅達47.57%,成交量也明顯放大,在A股市場表現幾乎無可匹敵。而ST國創也是在最近6個交易日全部漲停,將一干主板個股遠遠拋在了身后。從盤后的交易情況來看,依然有眾多的ST股受到游資敢死隊熱捧。
ST公司重組公告滿天飛
在分析人士看來,ST股近日的表現超出預期,除了此前全線大跌后的技術性修正需要之外,更多的則是由于混跡于A股的ST類“不死鳥”面臨前所未有的退市風險,上市公司大規模展開自救,而借殼方預期也在壓力下日趨強烈,兩者一拍即合更容易達成兼并重組的意愿,而市場資金在振蕩市中投機特性再次作祟。
事實也的確如此,面臨空前的“保殼”壓力,多家ST公司都在加快資產重組步伐。5月9日,ST通葡發布公告稱,第一大股東新華聯控股在當地政府“推薦”下,已于5月8日與吉林省吉祥嘉德投資有限公司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擬出讓其持有的本公司股份1009.54萬股。完成此次股權轉讓后,吉祥嘉德將持有公司總股本的7.21%成為第一大股東。市場分析認為,新華聯入主ST通葡以來一直未能有效扭轉公司經營的頹勢,交易所退市新規發布以后,ST公司以及地方政府加速重組的愿望越來越迫切,此次引入吉祥嘉德,應是旨在盡快實施相關運作,盡力避免退市。而在此前一天,*ST東碳在時隔一年半之后也再次調整方案為重組“清障”。
據記者粗略統計,5月以來公布推動重組進程相關公告的就有ST金果、ST德棉、ST昌魚、ST炎黃、*ST大成、ST國通等十幾家ST公司。與此同時,ST公司定向增發、出售虧損資產的情況也在逐漸增多。ST安彩即在5月4日發布公告,稱河南省國資委同意控股股東河南投資集團以現金約10億元認購安彩高科本次非公開發行股份;ST福日則在5月3日宣布,完成轉讓國泰君安500萬股……
著名經濟學家華生、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微博)近日均認為,由于新的退市制度將在政策、投資人和監管上對ST類公司形成倒逼機制,迫使其加快重組進程。根據國泰君安對ST公司去年財務數據進行分析,兩市共計有48家公司退市風險較大,這也就意味著,目前至少已有三分之一的公司開始為“保殼”而努力。而從上述公司的重組進程中可以明顯看到地方政府或地方國資委的身影,意味著退市新政的威力正在顯現,地方政府的保殼意愿也同樣強烈,一場為避免企業退市的“保殼大戰”正在全國各地打響。
警惕ST公司
“畫餅”式重組
從近日ST板塊的走勢不難看出,依然有股民在懸崖邊“跳舞”。記者昨日瀏覽了走勢最牛的幾只ST股股吧,諸如“重組和扭虧公告出來必然會大漲”、“操作空間比那些慢牛行情的藍籌股快多了”等言論仍然不絕于耳。
與普通投資者相比,業內專家卻并不看好對ST的命運,甚至頻頻發文提醒投資者警惕這種“畫餅”式重組的風險。“這一次的制度變革風險是真的,切記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垃圾股現在價位與1元股的距離有多大,那么持有垃圾股的風險就有多大!及早遠離垃圾股,是散戶的唯一正確選擇!股民朋友切莫再拿老眼光玩僥幸!”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近日在其微博上表示,距離全新主板退市制度實施還有半年時間,這是普通投資者和散戶拋售垃圾股的最后期限。談到ST股的批發式重組,董登新直言,從以往ST類公司重組的情況來看,不少公司重組之后凈資產依然為負,這是一個很難改變的指標。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信達證券研發中心副總經理劉景德的認同,在他看來,隨著創業板的發展,主板和中小板的“殼資源”已經貶值,企業對于借殼上市的興趣已不像以前那么大。雖然新的退市制度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這類企業進行資產重組,但其凈資產由負轉正并以此規避退市的難度很大。
ST公司的批量重組引起了市場人士的廣泛憂慮。財經評論員譚浩俊本周撰文稱,重組和“保殼”的手段有許多,但有一種最應該引起投資者的警惕,那就是地方政府將一些“垃圾資產”如根本沒有多少收益的土地資產、房屋資產、債權等注入到上市公司,這樣的結果從表面看是重組成功了,但實質上企業的資產質量并沒有得到改善,反而將一些隱性債務帶到了上市公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