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一鳴
三大油公司半年報顯示,三大油企盈利能力正出現分化,中石油以1%的凈利潤增長率位居三大油公司的末位,中石化則創出11.9%的最高增速,中海油依然繼續保持了51%的凈利潤同比增長。
中石油業績增幅放緩
中石油業績增幅大減,不僅讓分析機構的人士很意外,也超出中石油內部人士的預期。
中金公司研究員關濱雖然之前就已調低對中石油第二季度增長的預測,但當他看到三大油公司的年報時,對于中石油二季度的業績增長情況依然感到意外,“中石油的盈利情況不僅低于我們也低于市場整體的預期。”
卓創資訊分析師陳晴29日向本報記者分析說,中海油的上市公司中沒有任何下游煉油業務,其業績完全取決于國際油價,而中石油和中石化受到今年上半年國際油價高漲,國家調整成品油價格虧損不到位影響,煉油板塊虧損嚴重,拖累了公司的整體業績。
中報顯示,中石油的煉油板塊虧損210億元,中石化虧損122億元。
中石油內部的一位員工也沒有預計到中石油凈利潤增幅會降至1%,他說沒有想到煉油板塊的虧損額會這么大,就連上游勘探開采業務并沒有像往年一樣彌補掉煉油板塊的虧損,“往年國際油價高企、國內成品油價調整不到位時,中石化的虧損額都會超出中石油,這次中石油的虧損確實有些大。”
中石油的煉油總量僅為中石化的一半,同時中石油的進口原油比例遠遠低于中石化,但是中石油的煉油業務虧損竟比中石化多出將近90億元,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認為,中石油煉油業務的盈利能力要低于中石化。
上游勘探開采貢獻力分化
雖然依然是三大油公司主要盈利來源,但最賺錢的上游勘探與開采板塊對三大油公司的利潤貢獻卻也出現明顯分化。
年中報顯示,中石油勘探與生產收益高達1036億元,同比增長41.3%,占凈利潤的57%;中石化油氣凈產量為1.986億桶油當量,勘探板塊取得凈利潤347億元,占利潤總額的84.2%;中海油在勘探與開采板塊的利潤增長也十分迅速,達到了301億元的規模。
中石化的一位人士向記者分析說,上述情況的出現與幾個油公司上游業務組成不同有關。他告訴記者,與中石油相比,中石化以國內天然氣開采和海外油氣勘探開采為主,受到天然氣成本壓力和石油特別收益金(暴利稅)影響相對較小;中石油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一直都在虧損,其國內開采的原油價格甚至高于中石化從國外進口的價格,大大降低了上游勘探開采產量增加帶來的利潤;中海油主要專注近海油氣開采,其成本并不高。
依據規定,在國內原油銷售價格超過一定水平時,國家按一定比例從石油開采企業銷售國產原油所獲得的超額收入中征收的特別收益金,對因原油價格超過40美元/桶所獲得的超額收入,按5級超額累進從價定率的方式,繳納石油特別收益金,按月計算、按季繳納,征收比率為20%至40%。
這種累加式的征收方式,有些類似于對個人工資征稅,油價越高,石油企業需要交納的稅收將越多。
中石油半年報顯示,上半年中石油繳納石油特別收益金較去年同期增長97.58%,從去年同期的258.51億元增加到今年上半年的510.76億元。
煉油業績左右油企盈利
相比管理和運營經驗更成熟的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在煉油板塊的發力,似乎短時間內并未能給企業帶來直接利好,反而拖累業績增長。
“三大油公司的年中報,凸顯出來中石油在煉油板塊的成本管理和生產效率方面的不足。”任浩寧向本報記者指出。
一位中石油煉廠人士佐證了他的說法,該人士表示,中石油煉廠裝置較舊,近年來雖有升級改造,但是在總體的技術水平方面仍較中石化有所差距,導致煉油損耗較大,加工效率不佳。
而中石油和中石化煉油原料的成本差異,進一步放大了中石化和中石油在煉油板塊之間的差距。
知情人士透露,中石油主要加工的是大慶原油,其作價基準為米納斯原油,而中石化較多煉廠(南方一帶)煉制的進口原油主要來自中東一帶,作價基準為阿曼原油。
“上半年米納斯原油的價格明顯高于阿曼原油,中石油煉制大慶原油的成本也將高于中石化煉制中東進口原油的成本。”上述知情人士稱,高價原油同時增加了中石油需要交納的暴利稅額度,大大削減其因為油價高而受益的可能性。
由于煉油板塊業務并不屬于中海油上市公司需要公布內容,中海油上半年的煉油板塊盈利情況并沒有公開的數據,但有分析人士告訴記者,中海油在成本控制和內部管理的經驗上同樣存在不足,這也是近期中石油和中海油煉廠頻繁發生事故的一個重要原因。
近幾年來,三大油公司展開在全產業鏈上的競爭,煉油板塊由于與下游成品油銷售密切相關,成為中石油和中海油在全產業鏈布局上的必爭之地,如何在高油價時代降低其對企業業績的影響將考驗石油企業的消化能力。
關濱認為,隨著國際原油價格下滑,國內煉油毛利逐步回升,中石油煉油虧損能否大幅減少,取決于其采購原油的價差以及成本管理的力度,而這也將決定中石油下半年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