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網7月6日訊 盡管持股成本極其低廉,但"大小非"在套現時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樣闊綽大方。相反,創造性地施展財技,挖空心思地追求利益最大化,一幕幕暗渡陳倉的活劇正在不斷上演。
《新財富》2011年7月號封面故事推出由陳建軍撰寫的《套現貓膩--大小非博弈利益最大化》,揭開"大小非"的各種隱蔽性套現方式,以幫助投資者識別這些招式,維護自身權益。
A股股權分置改革啟動至今已有整整6年,越來越多的公司實現了全流通,"大小非"套現也已成常態。
相比利用信息披露迷惑投資者、明增實減套現、制造兌現不了的巨額"空單"合同、勉為其難高送轉等赤裸裸拉高股價的低劣手段,部分"大小非"因掌握和能夠調動的系統資源較多,其套現手法更為隱蔽。這種"挖地道"的方式在掩人耳目方面技高一籌,但也更加讓投資者防不勝防。
在所持上市公司每天成交量低迷萎縮的情況下,"大小非"即使規模較小的套現也難獲得滿意的價格。但若能巧妙地將持股改換門庭,變成另外一家成交活躍的上市公司的股份,同時將自己在上市公司的角色進行轉變,"大小非"可以完成利益最大化的套現。晶源電子原控股股東晶源科技就進行了這樣的操作。
或如思源電氣,以拋售所持其他上市公司股份調節利潤增長水平,在獲取高額經營獎勵的同時精準掌控套現節奏,獲取雙重利益。
而在"大小非"套現中,自家人緊密聯手,通過各式各樣的繁雜安排,以圖掩人耳目,最大化實現套現利益的案例最為普遍。錦龍股份和"儀電系"就是其中的典型。(全景網/陳丹蓉)
圖為《新財富》雜志2011年7月號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