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報》記者 賴智慧
摘不完的虧損帽,演不完的重組戲。每年一季度,ST股摘帽的主題總要被市場炒作一番。往往重組消息尚未明朗,二級市場上的股價便動輒連拉幾個甚至幾十個漲停板。
今年以來,市場上又有不少投資者對ST公司的種種預期進行炒作,一位私募人士對《投資者報》直言“只要大盤不出現系統性風險,ST股就會受到游資持續攻擊”。
問題在于,重組果真能改變一家ST公司的虧損命運嗎?看看那些曾經虧損并經歷過重組的ST公司的表現吧。
少數靠重組轉換主業扭虧
每年一季度是年報出臺密集期,這一階段也是ST公司想方設法扮靚業績,以達到脫帽摘星目的的時期。許多ST公司于是選擇突擊重組進行保殼。從過往案例看,的確存在少數ST公司通過重組保留了上市資格,還改變了虧損命運,而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轉換主業。
比如2009年因股價漲幅高達450%而被稱作中國“牛”年最“牛”公司之一的三安光電就屬此類,最初由業績虧損的S*ST天頤重組而來。
由于S*ST天頤2006年虧損7000余萬元,上交所決定自2007年5月25日起讓其暫停上市。福建三安集團隨后購入S*ST天頤5429.7萬股,控股72.19%。并于第二年6月使天頤科技恢復上市,正式更名為三安光電。
盡管2008年的三安光電仍戴著ST帽,但其虧損命運的改變主要源于資產重組后公司主營業務由食品油加工徹底轉為全色系超高亮度LED外延及芯片產業化生產,而且重組后的LED業務正好趕上如日中天的行業環境,業績因此節節高升。
另一家通過重組改變主業從而成功扭虧的公司是西藏城投,重組前公司是一家以醫藥為主業的虧損企業,2009年12月,公司向同成投資出售全部資產和負債,同時向上海閘北區國資委非公開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北方城投100%股權,重組后主營從醫藥轉向地產,當年該公司就實現營業收入4.39億元,同比大增178%,實現凈利潤為7727.71萬元,同比大增97%。
除主業轉換外,一些通過借殼并注入良好資產的ST公司也有較好的改變。比較典型的是中國船舶。2007年中國船舶盤中摸至300元,創造了中國股市的新傳奇,但此前6年,這只原名“滬東重機”的股票也曾是ST公司。
中船集團通過接收滬東重機原控股股東滬東中華造船集團和第二大股東上船澄西船舶有限公司的無償劃轉,將滬東重機13985.31萬股(占滬東重機總股本的53.27%)收入囊中,成為滬東重機的直接控股股東,并不斷整合旗下資產,使公司業績扶搖直上。
“垃圾”股重組后仍為“垃圾”
并不是所有的ST公司都能在重組中找到出路。《投資者報》通過梳理過去幾年進行過重組的眾多ST公司案例后發現,更多的ST公司是重組后仍繼續虧損,即“垃圾股重組后仍是垃圾”。
原因在于,這些公司重組扭虧往往是短期行為,并未從根本上消除導致公司虧損的根本因素,資產重組后,這些公司要么重復著ST、扭虧、撤消ST、再虧損的軌跡,要么仍掙扎在虧損邊緣。
以四環生物為例,其前身為1993年9月上市的蘇三山,該公司于1995年至1998年連續4年虧損,后由振新公司入主重組,1999年公司重組后更名換姓PT振新,但很快又換帽為ST振新,隨后又更名為四環生物。但是,正名、去帽子的計劃剛剛實施完畢,重組后的公司卻再次淪為垃圾公司。
公司去年還增資5000萬元投資文化傳媒領域,安邦咨詢醫藥行業分析師邊晨光認為,公司進軍文化傳媒是否真正能帶來收益還是未知數,而且將大量資金不用于主業而是其他領域屬于不務正業。
另一家重組后繼續虧損并退市的公司是*ST白貓(600633),該公司原名雙鹿電器,自1996年起連續5年虧損后被戴上PT帽子,在面臨退市時被他方重組,重組后改名PT白貓,后又去掉帽子更名為白貓股份。
但新主人扭虧為盈3年后,又再次步入垃圾股行列,目前,由于公司2007年至2009年連續三年虧損,根據相關規定,上交所決定自去年5月25日起暫停公司股票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2008年的股市大跌,使得不少ST股殼資源價格非常低,而2009年房地產市場火速復蘇,大批擬上市房企熱衷于通過借殼駛上資本市場的快車道。有機構統計,滬深兩市2009年共披露過286份定向增發預案,其中涉及地產公司借殼的共36起,這其中,又有30家殼資源來自于ST股。
但事實證明,ST股轉型地產并不一定能改變盈利狀況。統計顯示,在2009年完成地產業務注入的17家ST股中,有7家公司前三季度實現了盈利,但其余10家股票前三季均虧損,部分公司重組后不僅沒有為公司經營帶來轉機,反而是“虧上加虧”,如ST重實、ST中葡、ST金花等公司。
市場人士認為,“不排除這些借殼的地產公司本身就不是優良資產,有些負債率過高。”目前更名為嘉凱誠的SST亞華當初收購報告書中就顯示,新東家浙商集團2007年的資產負債率高達83.16%。
重組難改虧損實質
重組為什么不能根本改變更多ST公司的虧損實質呢?原因在于,這些公司當時的扭虧依賴于資產置換、債務重組、關聯交易、政府補貼及會計處理來改善公司業績,非經常性收益構成了當期利潤的重要來源,但這一手段無法長期支持公司的業績。
另外,從某種意義上說,借殼上市不是原來公司的真正扭虧,而只是一家新上市的公司而已。既然新股東不遺余力地借殼上市,其目的必然是通過資本市場籌得資金,而且借殼上市的公司質量無法保證,不少公司匆匆借殼上市,沒有主導產品。
資產重組看似是ST公司扭虧的“法寶”,但重組同樣存在著弊端,一方面,受“殼”資源規模的限制,不少公司仍需組裝上市,同大股東的關聯交易必然存在。另一方面,對于上市公司通過資產重組可能提高其業績,但劣質資產依然存在,只是上市公司暫時轉移了矛盾。
扭虧的ST公司普遍存在的另一個另人擔憂的問題是與大股東的關聯交易。關聯交易在ST公司的扭虧中比比皆是。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因為與大股東間的關聯交易在上市公司的報表上是不必進行抵銷的,而且與大股東間的關聯交易也較容易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