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曹蓓
銀行再融資的號角又吹響了。
在2010年包括工、農、中、建四大行在內的上市銀行超過5000億元的再融資大潮剛剛平息的時候,農行、民生銀行和興業銀行就帶著865億的再融資方案再次起航了。
雖然多位分析人士指出,此輪民生、農行和興業再融資,對市場影響不是很大,然而越來越密集的再融資浪潮, 仍說明了一定的問題。
結構不均衡 銀行很“缺鈣”
對于銀行業密集再融資的風潮不斷涌現這一問題,監管紅線壓力、信貸不斷增加都是其主要原因。然而究其根本,則緣于銀行業自身“營養結構不均衡”,從而導致“鈣”不足,需要外界攝入。
長期以來,我國銀行業的收入結構始終依賴存貸差。數據顯示,截止到2010年上半年,16家上市銀行息差收入仍然在上市銀行利潤中占較大比重。自2007年以來,盡管15家上市銀行平均息差收入占比由87.6%逐年下降,但這一數字目前依然高達79%。
形成對比的是,海外銀行的息差業務占比要遠遠低于我國銀行。據全球銀行與金融機構分析庫bankscope統計,歐美甚至東盟地區的商業銀行,息差業務占比一般只有50%-60%,而中間業務則都在20%以上。
一位資深投資人士表示:“如果國內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還是靠貸款規模和利差,那么只要監管層提高資本充足率要求,監管逼出資本缺口,銀行肯定還會繼續融資。”
也正是由于過多依賴息差收入,銀行便加快其資產擴張及放貸力度。這樣一來,監管層就會擔心其資產風險并提高資本充足的要求。導致銀行通過再融資的方式來補充資本。
最終,這個怪圈就慢慢形成,依賴息差——加大放貸——資本充足率提高——再融資。
跳出“怪圈”需依靠內外合力
“目前商業銀行轉型的動力比較缺乏。對于經營而言,中間業務的發展需要一個長期的培育過程,而且見效慢、收益較低。銀行在年度考核壓力之下,通常將做大資產業務、迅速實現利潤的增長作為首選戰略。”業內人士表示。
國家信息中心張茉楠指出,對比發達國家,我國銀行業的中間業務占比很低。“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的中間業務平均占其全部收益的40%-50%,尤其是花旗銀行,其中間業務大概占其業務收入的80%。而在中國,銀行中間業務在全部收益中占比還不到10%。”她還認為,由于金融創新產品質量不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間業務的發展,導致很多銀行不得不依靠一些惡性競爭手段來獲得息差,加速惡性循環。
“除了增強金融創新能力和提高金融服務水平以外,完善銀行電子信息系統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迎合了很多人的消費習慣和需要。與此同時,支持新能源產業,跟國家實體經濟相結合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
對于今年銀行業中間業務的發展,一些業內人士表示相對樂觀。交行研究報告指出,今年我國商業銀行產品創新將更加活躍,中間業務收入增速有望保持較快的增長,預計銀行業凈手續費收入增速將達到30%左右,成為拉動商業銀行凈利潤增長的主要正面因素之一,業務貢獻度也依然會維持去年的水平。
利率市場化推動
雖然分析認為大規模的利率市場化在2011年出現的可能性不太大,但是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對于銀行業跳出再融資的怪圈,確實有很大的作用。
專家分析指出,目前央行對于貸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進行管理,主要為防止銀行惡性競爭市場份額和高息攬儲。然而由于存貸款利率管制的存在,利率水平無法反映真實的資金供求。利率市場化將打開銀行的盈利空間,讓利率更多的發揮資源杠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