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王鵬
從兩年內股價暴漲8倍,到上周發布的“史上最絕情公告”,再到股價連續跌停,洪都航空(600316,收盤價31.41元)慘案的背后,不僅是投資者的資金損失,更是一家上市公司的信用危機。上市公司董事長的話不能信,年報的董事會報告也不能信,難道讓投資者去打聽小道消息和傳聞嗎?
洪都航空給市場太多的謎團,但事到如今,巨額虧損的散戶卻討不來一個說法。
本周,為了解開洪都航空慘案背后的謎團,《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綜合目前市場最為關注的焦點問題,共梳理出6大問題,記者多次致電洪都航空董秘辦,請其回答這些問題,但在傳真發出3天之后,至今仍未收到洪都航空的回復。
兩周之內超過100億元的財富灰飛煙滅,難道當事人不該把情況說清楚嗎?
第1問
董事長表態是何含義
去年3月,時任洪都航空董事長吳方輝公開表態:“在重組后的中航集團防務平臺中,洪都航空是唯一的上市公司,因此要充分發揮上市公司的作用,參與中航集團的整體的戰略思考。”這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
對于這個最早的消息源頭,從市場能夠理解的角度看,這句話傳遞了2個信息。一是洪都航空是防務性資產的“單傳獨苗”。也就是說,一旦防務性資產要上市,洪都航空是最佳的選擇。
二是中航工業和洪都航空都在積極地面對資本運作。中航工業要“充分發揮上市公司的作用”,洪都航空要“參與中航集團的整體的戰略思考”。這表明,相關的重組、注資的可能性是積極考慮過的,而不是如后期公告中所述的“從未考慮過”。
正是基于這種合理的解讀,在隨后的日子,各類機構研究報告和媒體公開報道不時出現防務性資產注入洪都航空的猜想、預判和憧憬。這不是董事長講話要說明的問題嗎?如果不是,那他想表達什么意思呢?
第2問
年報所言是什么含義
承接董事長的說法,一年后的2009年年報,董事會報告中明確指出:“中航集團旗下的10大板塊原則上不再進行新的IPO,而是對目前已有的上市公司通過定向增發、資產注入、資產置換等資本運作手段實現子公司整體上市。公司作為中航工業旗下的上市公司,有望成為其重要的整合平臺。”
董事會希望表達什么意思?
從市場能夠理解的角度看,這里再次傳遞了2個信息。一是中航工業(集團)還有很多未上市的資產,大部分都要裝入上市公司,中航旗下的洪都航空能夠分得一杯羹。
二是洪都航空有望成為重要的整合平臺。雖然,這里的表態沒有直言注入何種資產,也并未提到“防務性資產”,但單憑“重要”一詞,就有很多“故事”可以講。
什么叫做“重要”呢?中航精機(002013,收盤價40.55元)成為中航工業機電公司整合的平臺,叫做重要;ST昌河(600372,收盤價33.78元)作為航電公司的整體上市平臺,也可謂重要。洪都航空的重要體現在哪?
第3問
為什么現在才澄清
自從有了上述兩方面的 “消息源”,關于“中航工業將防務性資產注入到洪都航空”的說法就鋪天蓋地而來,不但包括公開媒體之言,也包括多家券商公開和不公開的研究報告,這樣的研究報告竟有十多份。然而,洪都航空的澄清公告來得很遲,在股價從5元多漲至近50元(復權)后才姍姍來遲。
值得注意的是,對此次澄清的前提條件,公司公告中表示是“針對近期部分媒體及機構”,但實際情況是遠非“近期”,也遠非“部分”媒體及機構。
在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的第五章《信息披露事務管理》的第四十五條明文規定,“董事會秘書負責組織和協調公司信息披露事務,匯集上市公司應予披露的信息并報告董事會,持續關注媒體對公司的報道并主動求證報道的真實情況。”既然,公司如此澄清,那是不是說董事會秘書未做到“恪盡職守”?
第4問
大股東減持成最大受益者,作何解釋
在澄清公告出爐前1個多月,洪都航空的大股東中航科工便大舉減持,成為股價暴漲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成為注入預期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上市公司對此又如何解釋?
《每日經濟新聞》發現,中航科工的減持時間點也頗有意思。一般來說,股東減持往往會選擇股價大漲之日,這樣一則是對股價沖擊較小,一則是有更多的場外資金參與便于出貨。而從中航科工的減持規律與此大為不同。其減持日都是平臺整理期間,而一旦大股東減持完畢,股價就暴漲。
公告顯示,中航科工分2個時間段減持,一是8月18日至9月9日,二是9月27日。從股價的走勢看,8月18日至9月9日,洪都航空的股價剛好處于一個平臺之中,而9月9日剛好是平臺整理的最后一天,隨后股價就開始暴漲起來;9月27日剛好也是一個平臺整理階段的最后一日,就在中航科工減持后股價就大漲逾9%。
對此,市場不禁要問,為何大股東能分享暴漲盛宴,澄清公告又為何在減持后才出現?
第5問
投資者虧損,責任在誰
股價大幅下跌,真正能夠逃出來的并不多。對那些聽信了高管發言和年報披露內容而買入的投資者,其損失該誰負責?上市公司和大股東有沒有責任?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的第一章《總則》的第二條明文規定:“信息披露義務人應當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披露信息,不得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董事長的言論以及年報的白紙黑字,算不算“誤導性陳述”?
有人或許會說,這是公司的合理想象,一種美好期望,不算“誤導性陳述”。那么這是不是說,科技公司的董事長可以大言兼并“微軟”,幾大銀行可以在年報中猜想“匯金要注資”?如此,要信息披露有何意義?就讓投資者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
相反,如果這是一種“誤導性陳述”,上市公司就應該對“口誤”買單。
第6問
新公告是否引發新的混淆
洪都航空的澄清公告開創了A股澄清公告的一個先河,那就是貌似第一次把話說死。
一般來說澄清公告往往對事件留有余地,按照規定,給“3個月內”下個判斷就行了,沒必要一棒子打死。而洪都航空的澄清公告中,接連用了“從未考慮過”、“未來也不會考慮”、“在未來幾年內也不會”等眾多 “絕情”詞組,將市場能夠猜想的任何空間都封死了。
不過,被稱為“史上最絕情的公告”,依舊有含混不清的地方。整個澄清公告只否認了注入防務資產,但并未否認會注入其他資產。是不是說,只要不披上防務性資產的外衣,注資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股價連續跌停后的一份澄清公告中,其說法變成了“截至目前并在可預見的3個月內,不存在涉及公司的重大資產重組、收購、資產剝離等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項”。這種語氣上的緩解,會否帶來新的“誤會”?合理想象一下,3個月后,洪都航空是否會注入一個名字不叫“防務性資產”的重要資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