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卓卿 北京報道
中字頭大盤股的第二波破發潮開始了。
1月20日,中國化學收盤報收于5.34元(發行價為5.43元),成為新年破發第一股。次日,中國北車即步中化后塵,盤中跌破發行價5.56元,成為今年以來破發的第二只個股。
對于中字頭大盤股前赴后繼地奔向“破發”,不少市場人士將原因歸咎于“發行的高市盈率”及“市場資金面的趨緊”,2009年度私募狀元、廣東新價值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總監羅偉廣則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新股改革市場化的定價體制失敗,高市盈率發行必然導致大盤股的破發,中國北車絕不是最后一個。”
大盤破發前赴后繼
招商證券、中國中冶、中國重工,第一批大盤股破發的窘況還讓人記憶猶新,市場又掀起第二波的大盤股破發潮。
作為2010年首家登陸上交所主板的央企,中國化學1月7日上市,上市首日漲幅僅5.89%,此后走勢也一直低迷。1月20日,中國化學盤中繼續受到賣盤打壓,收報于5.34元,跌破5.43元的發行價。從資金流向看,主力資金和游資均呈現大幅凈流出的態勢,凈流出總額超過1.5億元。
1月21日,中國北車盤中跌破發行價5.56元,成為新年以來破發的第二只個股。該股早盤高開低走,一度跌至5.55元的上市以來最低價,收盤報5.58元,下跌0.53%。2009年12月29日掛牌上市,中國北車首日僅上漲2.34%,也因此成為三年多來上市首日表現最差的新股。
發行市盈率方面,中化與北車兩者是“旗鼓相當”,前者是45.25倍,后者是49.21倍。
東海證券策略研究員董高峰表示,大盤股的頻頻破發,一方面表明一級市場定價過高,這與目前的高市盈率發行有關系;另一方面是近期市場資金面緊張的結果,貨幣政策的微調使貨幣政策收緊預期加劇。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大盤次新股——中國建筑也岌岌可危。1月20日交易數據顯示,中國建筑遭到主力資金瘋狂拋售,共計流出資金超過2億元,導致盤中創出股價新低,這再一次讓大股東中建集團“坐不住了”。
22日,中國建筑發布公告,其控股股東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于2010年1月21日收到中國證監會《關于核準豁免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要約收購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義務的批復》。而在此前的2009年12月24日,大股東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就通過二級市場增持公司股份500萬股。
盡管如此,在國信證券泰然九路分析師劉強看來,有大股東頻頻出手鼎力相助的中建也難以擺脫破發命運,“其合理估值也就3.5-4元,發行市盈率實在太高。”西南證券首席分析師張剛也向記者表示:“盡管掛鉤房地產市場,中國建筑還是存在破發的可能性。”
新股發行改革須深化
面對破發潮的洶洶來勢,市場人士普遍認為,如果市場調整加大幅度,破發的新股將逐漸增多,“新股不敗的神話早已不再。”而且,憑借炒新獲得超額收益將越來越難。
深圳東方遠見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許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期對市場的態度一直比較謹慎,倉位也維持在低位,對后市的看法也是趨向保守。”許勇還表示:“現在市場的資金面相對緊張了不少,消息層面上也有些利空的因素,發行價偏高的中國建筑很有可能走向破發。”
羅偉廣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則大力抨擊“新股發行制度”。羅偉廣認為,大盤破發更證明,“市場化”新股改革失敗,“雖然二級市場的定價越來越理性,但在中國一級市場不具備理性的定價體系。以前新股破發是市場低迷的表現,在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后,這已經成為常態,發一個破一個。”
此前,申銀萬國首席分析師桂浩明曾撰文指出,現行的新股發行制度存在不小的缺陷,且隨著市場的發展,相關問題還在擴大。桂浩明指出,在詢價環節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新股發行制度沒有能夠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詢價流于形式。在海外市場,新股跌破發行價是經常有的事情,上市后如果漲幅過大,實際上是意味著詢價機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這對于承銷人來說是種失職。但是,這種狀況在我們的市場中卻是一直在發生。
德邦證券分析師張巍也表示,A股市場本身就是一個發展中的市場,市場機制尚不成熟,在這樣的環境下取消窗口指導,完全依靠市場化定價,容易出現定價失控的局面。